什么样的领先才是无懈可击的领先?
就双汇而言,在2000年过后,它亦开始构建产业链,进行纵向扩张,它自建了火腿肠薄膜、包装等工厂,但其延伸产业链的出发点仍然是为了发展速度和规模,因为此前薄膜等原材料受控于部分日本供应商;双汇的产业链延伸之举,尚未更为深入地思考通过系统的设计和构建,进而获得更为优越的运营效率和安全表现。
但客观地说,谈及产业链整合管理能力,此次危机中为人诟病的对瘦肉精的不严格检查,其制约条件不仅是成本问题,还有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成熟度。如果双汇的要求过高,可能导致原料供应不足,反过头来影响它的速度和规模,在速度的惯性下,这是它所无法容忍的。然而,它又尚无能力在上游养殖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一方面,投资基数大,回报周期长;另一方面,养殖业的投资,本身风险极大(疾病、粮价、生猪价格波动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则是:关注产能所带来的晕轮效应,常见于大多数从制造起家的中国公司,即便其中的部分已经迈入百亿营业额、千亿市值的行列。产能所带来的晕轮效应的一个典型思维则是:相信好产品和品牌是生产出来的,而忽略品牌实际上是消费者心理信任造就的。
这种思维惯性会让企业注重机械协同和生存系统,而忽视社会文化系统。系统论的大师罗素.艾可夫和他的学生认为,社会文化系统有别于机械系统和(生物)生存系统,前者受利益相关者的各种意愿的交互影响。
其中许多系统的性质不是直接制造出来的,而是在交相互动中逐渐呈现的衍生属性,例如,爱、恨、幸福、悲惨等心理感受。品牌也是如此,产品可以由企业单独制造,品牌必须是消费者和企业在互动中共同创造。
就像水和蒸汽有同样结构却属于两个质的层次一样,品牌是产品通过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诚信关系而升华出来的效应。在万隆的思维中,做精、做大、做强、做专就一定有品牌。这样的线性因果关系在这次危机中受到考验。诚信是两个巴掌拍出来的效果。企业做“诚”,消费者做“信”。如何做出让消费者信的诚?当危机出现后,与气势磅礴的主动管理相比,真诚谦和更能结善缘,让企业和消费者在新的高度上看到共同的利益。
面向下一个十年,双汇之殇,在促使其管理层反思自身的经营半径与管理半径之间的差距的同时,亦为其它正试图迈向千亿的企业提供“学错”的案例。
不少公司在不自觉中做到数百亿营收的规模,甚至进入千亿市值俱乐部。万科曾为此惊呼过:原来我们已经是一家大公司了。不过,如何做好一家大公司,大多数中国公司还摸不到门道。2008年,万科营业额超过500亿元,这家一直以来被视为标杆的中国企业,却在彼时相继遭遇“降价”、“地震捐款”、“质量”等危机事件。就“地震捐款”所引发的公司声誉危机,华润集团董事长宋霖曾当面对王石说道,作为上市公司董事长,要谨言慎行,不要有“天子”的幻觉。华润集团是万科公司单一大股东。
王石的“想当然”与双汇的“没想到”,从某种角度上,正是忽视了利益相关者们对领先公司的“至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