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保健食品整顿后何去何从
对于这次曝光,业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管理机构的又一次过场,雷声大雨点小,毕竟以前也是有过先例的;也有人认为这是进一步规范和整顿行业的信号,因为相对于以往这次媒体的高调介入,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管理机构的决心;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某知名会销企业,为了打击对手从而借政府之刀,杀鸡儆猴……总之,最近一段时间,对“5·13事件”的议论满天飞,持什么观点的都有。
6月初,北京电视台一档新闻栏目里,专门报道了北京地区集中整治健康店的新闻,一些蜂胶、理疗类健康店被查封或强制关闭,很多人认为这次北京整顿的方向将从健康店开始,笔者亦深以为然。
相对于北京、上海这一类中心市场,妄图通过会议现场实现“抓现行”是不太可能的,毕竟市场太大了,可选择的开会地点太多,不过如果有业内人士举报就另当别论了。“5·13事件”中持“打击竞争对手”观点的人普遍认为,如果没有业内人士举报,记者是不可能进入会场拍摄的,而且很多所谓的“黑幕”更是没有业内人士提供,等闲人是不可能了解这么清楚地。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很显然这次曝光的出发点是冲着产品去的,但随后是否会逐渐上升到会议营销的整个模式,同时在这种高频词、高密度的曝光下,会为整个会议营销行业带来什么样的转变,笔者以为这是关键。
转变方向之——由产品开始
“5·13事件”以产品为曝光点,集中在口服类营养品和部分水机类产品,显然这个点的选择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对于很多短平快的会销企业而言,产品是软肋。再深入分析,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曝光产品的主要打击对象是短平快的会销企业?很显然,这一部分企业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都是毒瘤,清洗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笔者认为:短平快的会销企业在未来一两年内将会逐渐淡出市场。这不仅是因为管理机构会加强对这一类企业的打击,更是因为短平快的会销不论在经营思路、产品结构还是运营模式上都已经走到了淘汰的边缘,“5·13事件”也许就会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转变方向之——后大会时代
参照历年来管理机构对健康行业的整顿思路,基本可以归纳为“由浅入深,顺藤摸瓜”,尤其对于会议营销这种模式,其隐蔽性决定了管理难度,但如此高调的整顿在历史上还是头一次,尤其是媒体的介入,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从产品切入,抓短平快的软肋顺藤摸瓜,逐渐深入到整个营销模式的整顿上,从逻辑上是成立的,客观上也是可能的。
那么,对于一些以会为核心的企业,影响就在所难免了。
这一次国食药监稽[2010]186号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保健食品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投诉举报提供的线索,联合有关部门对通过公益讲座、健康诊疗、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进行查处。其矛头直指大会,与近年来整顿管理的方向是吻合,笔者以为这是管理机构在摸索了多年之后,找到了会议营销的软肋。
所以笔者以为,用不了太久,大会将会成为打击和管控的重点。那么对于那些以大会为主要拉动手段的企业,应逐渐向小会方向发展,在这一过渡阶段,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员工队伍的攻单能力。对于很多利用大会拉动销量的企业而言,借助服务站的服务优势和大会的气氛渲染实施销售,就会逐渐造成员工攻单能力下降,甚至很多会销企业有意识的避开员工攻单环节,这是因为攻单对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过高。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向小会方向转型是把很多的工作都推到了会下,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攻单,所以做好小会,先做攻单的原因就在这儿。
第二:会场不带货销售。提高员工攻单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慢慢培养,在此阶段也要让员工不断适应这种转变,这就需要从大会上入手。比如北京奥运期间,为了保险起见,很多北京会销企业举办大会的时候都采取了不带货的手段,这是一种积极地尝试,而未来这也将成为一个趋势。所以企业要逐渐适应不带货销售,员工也一样;
第三:强化品牌,树立品牌形象。这个观点笔者从08年就开始谈起,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未来健康行业的竞争势必会是品牌的竞争,这个品牌将重点表现在“产品、员工队伍和服务站”三个方面。将服务站推向精品化、品牌化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建立品牌、表达品牌的最直接手段。
转变方向之——小会为王、品牌制胜
在不久的将来,会议营销会逐渐回归到小会上,而营销模式的发展方向将会逐渐向小会模式、健康管理模式以及旅游模式三个方向发展,大型会议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低,不仅是管理风险也与运营成本有直接关系。
但,小会仍然不是会议营销的最终归宿,因为说到底小会也好、大会也罢只不过是经营的手段之一,真正的发展方向将会逐渐向“品牌+精品健康连锁店”的模式发展,或许会议营销将会更倾向于健康连锁方向,逐渐退去会议的外衣吧?
注:原文刊登《中国服务营销杂志》 2010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