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白酒板块悄然变化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0-09-13 16:31 营销管理
茅、五一季报低于预期,洋、泸、汾一季报高于和符合预期 一边是扩中限高中央重视,人心所向;一边是公务饮

  ——“茅、五”一季报低于预期,“洋、泸、汾”一季报高于和符合预期

  一边是“扩中限高”中央重视,人心所向;一边是“公务饮酒”饱受诟病,人人喊打。这种政策和舆论大环境,会否对中国高端酒市场产生波动和影响?白酒未来竞争格局将面临怎样微妙的变化?

  近期,《南方都市报》报道,白酒行业2010年一季度业绩十分“抢眼”。在已公布一季度季报或者预增报告的白酒企业中,洋河股份整体耀眼,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9.33亿元,同比增长75.4%;实现净利润7.214亿元,同比增长98.68%。另外有多家二线白酒企业发布“飘红”业绩。其中,“金种子”增长约150%;沱牌曲酒预增100%;古井贡酒实现净利润7510万~9012万元,增长约150%~200%。“泸州老窖”一季报符合预期,看好长期发展,特曲年份酒上市开辟特曲发展新路径;汾酒一季报业绩亦高于预期。

  利好背后引人注目的是,一线高端白酒“五粮液”和“茅台”一季报业绩均低于市场预期。“茅台”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0.4亿元,同比增21%;实现净利润12.6亿元,同比仅增长4%,基本每股收益为1.34元,业绩增速有所放缓。“五粮液”净利润仅增长两成,低于35%的收入增速,也低于市场之前的预测。

  著名酒类咨询专家王朝成,在5月上旬“中国白酒第三次消费浪潮”的北京专题演讲中尖锐指出:中国酒行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平民大众推动的第一次消费浪潮”和“1990年代后政商务推动的第二次消费浪潮”即将谢幕,2009年后“茅台”、“五粮液”一线企业增速放缓或下滑,说明白酒企业主要阵营队伍正发生潜在变化。“洋河”、郎酒等新锐企业突飞猛进,“洋河”股价超过“茅台”,成为A股白酒第一股。白酒产业整体情况显示:二线名酒厂与地方名酒厂增势强劲,白酒可能已进入一个潜在的新阶段——即“中产阶层”推动下的“第三次消费浪潮”。如果厂商不能把握这个趋势,接下来的10年将会错失机遇。

  价值倒挂,5年吹起的“高端泡沫”面临破灭?

  2003年底,白酒产业触底反弹,2005年以后,涨价成为高端酒主旋律,2007年一年“茅台”“8连涨”,2009年53度飞天“茅台”零售价达到868元,“五粮液”、“国窖1573”、“水井坊”等跟着水涨船高,分别突破700元,600元,500元大关,与之相应的“年份酒”更是一路暴涨。2010年春节期间,“茅台”、“五粮液”年份酒单瓶零售价暴涨幅度令人乍舌:15年53度“茅台”从3998元提到6,000元,30年“茅台”从1.358万元涨到1.88万元,50年“茅台”则从1.9万元涨到了2.8万元;“五粮液”50年零售价也达到12,900元,30年的价格为8,000元。

  “三年不开张,开张抵三年”,是业界对高端名酒经销商的描述,“巨资囤货,爆炒高端”几乎成为经销商每年的惯用手段,这和中国的炒房者如出一辙,存在巨大泡沫。

  正是这些炒家的推动和社会畸形需求,使超高端白酒进入一个非正常的市场漩涡中,“暴涨提价”非但没有影响市场销量,反而“越涨越好卖”,部分品牌甚至脱销。近十年来,正是这种极具诱惑力和煽动力的现象,引来大批酒企前赴后继,涌入500元以上超高端白酒市场,争相展示身手。

  “超高端”真有如此大的市场吗?王朝成与许多业内外专家的观点如出一辙:未来超高端市场一定是一个“泡沫”和“陷阱”,与中国房地产一样:“买的不住,住的不买”,“喝的不买,买的不喝”,“政策一变,危机立现。很多人士呼吁:近10年来,中国高端酒市场形成了一种“畸形消费文化”,它与“洋酒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人饮酒的目的往往很单纯,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酒而饮酒。而中国白酒尤其高档酒在人们眼里更多的被当作一种交际工具,更在意与谁喝,能达到什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超高档白酒的营销渠道尤其“畸形”,酒文化的传播存在严重的“价值背离”,再好的“酒味”都被“官味”和“权味”淹没。这种功利、扭曲的酒文化与长远的产业价值观可谓背道而驰,其泡沫和危险大多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