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的最大风险在于市场参与者的投机意识
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整合和此次清理大整顿,乳业竞争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乳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企业面前似乎是一片坦途,而中小企业则急需突围求存。
未来乳业版图是否还会被改写?哪些因素正孕育着江湖格局的变数?
在液态奶领域,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数业内人士均认为,竞争格局已趋于稳定。蒙牛、伊利所掌控的产业链资源,无论是奶源、生产能力,还是渠道资源,都是无可替代的,其他市场参与者已经很难挑战他们的先发优势。
蒙牛方面也表示,经过此次的行业整顿,市场、资源、设备等软硬件将进一步向优势资源企业靠拢,这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大企业整合上游奶源基地公司,未来行业将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发展态势。蒙牛将继续推进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建设,寻求行业整合的有效模式。
但在奶粉领域,尘埃并未落定,机会相对均等。
在三鹿集团坍塌后的奶粉市场,外资迅速控制了绝大部分高端奶粉市场,市场份额节节攀升。国内奶粉企业也是群雄并起,几经角力之后,分化出了几大阵营。
第一阵营以伊利、贝因美(002570,股吧)为代表,这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在40亿元上下;第二阵营则以圣元、雅士利、飞鹤等为代表,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而销售额在10亿以下的则属于第三阵营。
雷永军分析说,不过与液态奶不同的是,这几大阵营间并非泾渭分明,国内奶粉企业中尚没有销售额过百亿并真正掌握定价权的公司,这也意味着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真正的整合还没有开始,未来具备发展潜力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获得做大做强的机会。在他看来,奶粉领域整合的一场好戏或许会在一两年内开场。
影响乳业格局的另一个因素则是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蒙牛、伊利、光明为代表的中国乳企已经有能力走出去实施并购与开拓市场,此前光明并购新西兰信联乳业的举动已经开了个头。未来如果哪家企业在海外并购上尤其对海外奶源的掌控上有更大突破,在中国乳业也将有更大的发言权。事实上,此前光明乳业(600597,股吧)总裁郭本恒就表示,未来的乳业格局仍有变数,盖棺定论为时尚早。
事实上,三聚氰胺事件推倒了乳业质量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此后接二连三的质量事件致使乳业成为众矢之的,即便是痛定思痛后的中国乳业,局部质量问题仍无法完全规避,而陷入危机的不仅仅是零散的小企业,也包括龙头企业。
雷永军担心,乳业的最大风险仍然在于市场参与者的投机意识,企业无论大小,如果仍以投机意识来经营的话,那么未来踩到地雷、重新归零并非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