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物流行业中的成本优势分析
2007-07-09 10:58
酿酒科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14亿人口注定了中国食品行业必定是一个满激情和希望的行业,其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也是一个国际品牌涌入迅猛,国内品牌后起之秀最多,发展最快的行业,然而,我国的食品行业仍然处在繁荣下难以回避的尴尬和无奈之中:在行业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很多企业仍旧在微利、甚至无利的窘况下苦苦支撑着。究其原因,问题大多数出在了物流供应链环节上。
目前,我国的食品企业每年因为运输滞后,食品腐烂变质导致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据相关数据表明,一些食品企业出售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售价中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货损的支出。一些中国食品供应链甚至被定位为“昂贵,耗损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的负面形象
食品供应链属于典型的功能性产品供应链,供应链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各环节综合成本最小化,以推动策略、预测囤货型生产为主,通过采购、生产、配送的平稳运作来降低成本。强调规模经济,以产能利用率、库存周转率等物质效率指标。
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两种基本的策略,在中国食品行业极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产品之间的功能差异化几乎为零。各品牌企业都试图在保持综合成本领先,通过成本竞争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激烈的竞争之下,同样的生产技术,同样的原料供应市场,各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基本相同,而且几乎没有任何调整的空间,唯一可调整的成本空间,集中体现于销售渠道组织和物流保障方面。
物流在食品供应链各要素中影响综合成本优势: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对供应链的影响至关重要,食品行业以食品为核心产品,属于大销量、高周转日用消费品,产品保质期短,产品利润率低。生产成本和物流活动成本约束较强,成为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主要考虑因素。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食品行业的每个分类中主流品种一般都集中在7—8种以内,其它品种由于生产量小,频繁换产,生产准备成本高;发货批量小,配载难度高,耗用配送中心50%以上的管理精力和高额配送成本。
渠道关系:
比起家电等其他行业,食品行业的渠道价值链培养起步较晚,客户平均规模较小,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只有400多家,不到所有产商的2.5%,年销售额150万元以下的企业还很多,订货批量小,地域分布散,关系不稳定。这种趋势在周边市场和边远市场开发过程中越来越明显。这给物流配送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同时物流采取何种政策来保障这些客户的货源供应也显得尤为重要。
库存策略:
库存是物流的结点,是物流运作的核心内容,在功能上能够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分摊订货成本、快速满足用户需求、防止缺货等目的。但实际上库存是企业无法预测需求变化,或产能不足时,迫不得已而采取的应付外界变化的手段,是企业不想要的冗余和囤积———不和谐的工作沉淀。高的库存是可怕的,对于产品保质期短的企业来说,呆滞库存意味着100%的价值损失,而库存不足同样令人头痛,低库存代表低的订单满足率,代表着低的客户服务水平和销售损失。同时库存与运输存在着效益背反,库存在地理上的定位决定物流成本的结构。
食品行业的库存现状总体来说,原材料库存过高,资金占压严重,成品库存有所不足,订单满足率低。食品企业一般采用高度集中的库存供应各地销售,一定程度上整合仓库资源,提高了配送积载能力,但边远市场和小规模客户的配送极不经济,目前这种高度集中的库存与配送在部分销售市场已经形成效益的背反。
销售网络:
我国的食品销售网络一般由西北、华北(东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六个大区组成,六个大区市场孕育成熟度各有不同,销售量差异较大,优势市场为北京、河北、江苏、上海、江西,潜力市场为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安徽、辽宁,弱势市场为西北省份、内蒙、云南、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等。
食品供应网络的布局是随着优势市场的开拓而形成,最初的布局思路为“销地设厂”,工厂的设立局限于固定成本投入的节约,供应网络没有综合规划,产能与销量极不平衡,大部分市场的产品是由生产地长途调拨过去的,导致目前高昂的物流成本,使物流成本成为综合成本的核心影响因素。
市场需求:
食品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很高:季节、气温、促销或竞争对手的营销变化,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市场预测的准确性,市场需求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高度的不可预见性,企业如何根据预测的销售计划展开生产,物流如何按照市场的节拍进行后勤保障,反应出行业内企业运作水平的高低,同时服务能力差异也直接决定了竞争力的差异。
食品属于同质性产品,产品本身差异化很难吸引消费者在不同的品牌中选择,品牌价值相当,市场使其销售成功的要素在于高的可得性,当你的产品随处可在时,消费者选择你的产品的概率就大,并可能成为忠实的品牌消费者。相反,当消费者在货架上总找不到你的产品时,就开始选择其它的品牌,你的市场此时就开始流失,因此可以说物流创造了核心客户服务价值。
可以预见,未来食品行业中食品物流将会占据主导地位,物流业的发达将直接关系到食品行业的发展程度,换句话说,谁赢得了物流谁就赢得了市场。
目前,我国的食品企业每年因为运输滞后,食品腐烂变质导致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据相关数据表明,一些食品企业出售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售价中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货损的支出。一些中国食品供应链甚至被定位为“昂贵,耗损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的负面形象
食品供应链属于典型的功能性产品供应链,供应链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各环节综合成本最小化,以推动策略、预测囤货型生产为主,通过采购、生产、配送的平稳运作来降低成本。强调规模经济,以产能利用率、库存周转率等物质效率指标。
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两种基本的策略,在中国食品行业极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产品之间的功能差异化几乎为零。各品牌企业都试图在保持综合成本领先,通过成本竞争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激烈的竞争之下,同样的生产技术,同样的原料供应市场,各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基本相同,而且几乎没有任何调整的空间,唯一可调整的成本空间,集中体现于销售渠道组织和物流保障方面。
物流在食品供应链各要素中影响综合成本优势: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对供应链的影响至关重要,食品行业以食品为核心产品,属于大销量、高周转日用消费品,产品保质期短,产品利润率低。生产成本和物流活动成本约束较强,成为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主要考虑因素。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食品行业的每个分类中主流品种一般都集中在7—8种以内,其它品种由于生产量小,频繁换产,生产准备成本高;发货批量小,配载难度高,耗用配送中心50%以上的管理精力和高额配送成本。
渠道关系:
比起家电等其他行业,食品行业的渠道价值链培养起步较晚,客户平均规模较小,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只有400多家,不到所有产商的2.5%,年销售额150万元以下的企业还很多,订货批量小,地域分布散,关系不稳定。这种趋势在周边市场和边远市场开发过程中越来越明显。这给物流配送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同时物流采取何种政策来保障这些客户的货源供应也显得尤为重要。
库存策略:
库存是物流的结点,是物流运作的核心内容,在功能上能够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分摊订货成本、快速满足用户需求、防止缺货等目的。但实际上库存是企业无法预测需求变化,或产能不足时,迫不得已而采取的应付外界变化的手段,是企业不想要的冗余和囤积———不和谐的工作沉淀。高的库存是可怕的,对于产品保质期短的企业来说,呆滞库存意味着100%的价值损失,而库存不足同样令人头痛,低库存代表低的订单满足率,代表着低的客户服务水平和销售损失。同时库存与运输存在着效益背反,库存在地理上的定位决定物流成本的结构。
食品行业的库存现状总体来说,原材料库存过高,资金占压严重,成品库存有所不足,订单满足率低。食品企业一般采用高度集中的库存供应各地销售,一定程度上整合仓库资源,提高了配送积载能力,但边远市场和小规模客户的配送极不经济,目前这种高度集中的库存与配送在部分销售市场已经形成效益的背反。
销售网络:
我国的食品销售网络一般由西北、华北(东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六个大区组成,六个大区市场孕育成熟度各有不同,销售量差异较大,优势市场为北京、河北、江苏、上海、江西,潜力市场为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安徽、辽宁,弱势市场为西北省份、内蒙、云南、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等。
食品供应网络的布局是随着优势市场的开拓而形成,最初的布局思路为“销地设厂”,工厂的设立局限于固定成本投入的节约,供应网络没有综合规划,产能与销量极不平衡,大部分市场的产品是由生产地长途调拨过去的,导致目前高昂的物流成本,使物流成本成为综合成本的核心影响因素。
市场需求:
食品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很高:季节、气温、促销或竞争对手的营销变化,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市场预测的准确性,市场需求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高度的不可预见性,企业如何根据预测的销售计划展开生产,物流如何按照市场的节拍进行后勤保障,反应出行业内企业运作水平的高低,同时服务能力差异也直接决定了竞争力的差异。
食品属于同质性产品,产品本身差异化很难吸引消费者在不同的品牌中选择,品牌价值相当,市场使其销售成功的要素在于高的可得性,当你的产品随处可在时,消费者选择你的产品的概率就大,并可能成为忠实的品牌消费者。相反,当消费者在货架上总找不到你的产品时,就开始选择其它的品牌,你的市场此时就开始流失,因此可以说物流创造了核心客户服务价值。
可以预见,未来食品行业中食品物流将会占据主导地位,物流业的发达将直接关系到食品行业的发展程度,换句话说,谁赢得了物流谁就赢得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