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冷链技术迎来发展机遇期
2007-07-18 09:20
酿酒科技
随着冷冻食品、易腐蚀食品市场的逐渐扩大,我国食品冷链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在投资食品冷链产业的正好时机之时也暴露出由于我国食品冷链产业发展滞后所导致的数量惊人的食品浪费等问题。
冷链——易腐食品带动商机
食品冷链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我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被浪费。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居世界首位,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欧、美、日等国食品冷藏运输率达80%~90%,东欧国家约50%,而我国只有10%左右。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也造成了某些食品零售价高居不下,一些易腐食品售价中甚至有高达7成是用来补偿物流过程中损失的货物价值。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
与此同时,我国对高价值的易变质、需冷冻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加大了冷链市场的缺口。
从生产来看,目前我国的肉类食品厂有2500多家,年产肉类6000万吨,产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速冻食品厂2000多家,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并以每年20%的幅度递增;冷饮业4000多家,年产量150多万吨,产量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递增;乳品业1500多家,产量800万吨,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水产品产量4400万吨,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
从消费来看,速冻食品销售额连续多年在全国连锁超市所销售的食品日用品中名列前位。以牛奶为主的乳制品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在10%~20%之间,位居世界首位。预计2010年,我国冷饮市场消费总量将达到260万吨,人均消费量可达2公斤/年;肉类加工和消费都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有专家估算,目前我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30%,日益扩大的易腐食品市场给冷链产业带来了发展的良机。
冷链——迎来历史机遇期
有关专家认为,投资者在冷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合作机会很多,尤其可在冷链第三物流方面捷足先登。由于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流通的易腐食品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有关调查显示,约有40%的国内厂商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考虑,更愿意自营冷藏物流业务;但仍有60%的厂商希望得到专业化的冷链第三方物流服务。如冷饮、速冻食品厂商大多希望部分和全部外包物流业务;肉制品厂商为适应高速发展的行业要求,则青睐全部外包其冷藏物流业务。冷链市场中第三方物流将成为投资者激烈争夺的焦点。
与此同时,中国对高价值的冷冻和易变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增加冷链市场的巨大缺口。有专家估算,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30%。
冷链产业发展亟待突破三大制约因素
食品冷链产业蕴藏着很好的投资机遇,但有关专家也同时指出,我国食品冷链产业发展存在三大制约因素,企业投资冷链产业应扬长避短,从突破制约因素中找到商机。
1、设施设备不足。目前,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棉被还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
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目前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
2,技术标准缺位。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同时,我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
3,产业配套不全。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然而,我国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问题。这些失衡使得我国食品冷链产业还未形成独立完善的运作体系。
冷链——用技术保障食品安全
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与此同时,食品冷链的运作始终是和能耗成本相关联,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食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目前我国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实际上,冷链物流中的不同种类商品对物流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要求也各不相同。而我国冷库库温一般设置为0℃~4℃和-18℃~-22℃两种,有少数冷库定为-28℃以下。应该说这种库温设计满足了大多数商品储存的温度要求,但不同商品的最佳储存适宜温度并不完全一致,从提高商品储存质量、延长保质期出发应对产品进行细分,对不同商品应设定其最适宜的储存温度。
冷链技术是在食品加工技术和制冷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涉及到食品安全、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一项低温系统工程。由于冷藏食品在物流过程中因时间与温度、湿度因素而引起的品质降低具有累积关系,对不同产品品种和不同品质均要求有相应的产品控制与储存时间的技术经济指标。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技术指标尚不完善,有必要在技术上向冷链物流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科学的推荐范围,明确肉类、冷饮、蔬菜等各大类具体产品的温度和湿度指标及储存期限。此外,在管理上也应制定统一的作业标准,如:装卸速度、作业流程、检验验货制度以及运输、仓储、配送、销售各环节低温对接要求。
冷链物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加强对冷链物流的质量监管,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政府部门共同努力。由于我国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平衡、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专业人才缺乏、无法为冷冻保鲜食品提供全程保温保障,导致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食品腐败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事故隐患的主要原因,产生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是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食品中酶所进行的生化反应所造成的,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水分,如果在低温下,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减少,酶的活性减弱,生化反应速度会变慢,食品的储藏期从而得到延长。”上海制冷学会邱嘉昌副理事长说,在食品流通领域,保证食品安全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推广应用冷链技术。
在未来的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快冷链物流现代化建设,尽快制定统一的技术与管理标准,强化冷链物流质量管理与监督,使冷链物流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冷链——易腐食品带动商机
食品冷链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我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被浪费。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居世界首位,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欧、美、日等国食品冷藏运输率达80%~90%,东欧国家约50%,而我国只有10%左右。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也造成了某些食品零售价高居不下,一些易腐食品售价中甚至有高达7成是用来补偿物流过程中损失的货物价值。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
与此同时,我国对高价值的易变质、需冷冻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加大了冷链市场的缺口。
从生产来看,目前我国的肉类食品厂有2500多家,年产肉类6000万吨,产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速冻食品厂2000多家,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并以每年20%的幅度递增;冷饮业4000多家,年产量150多万吨,产量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递增;乳品业1500多家,产量800万吨,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水产品产量4400万吨,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
从消费来看,速冻食品销售额连续多年在全国连锁超市所销售的食品日用品中名列前位。以牛奶为主的乳制品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在10%~20%之间,位居世界首位。预计2010年,我国冷饮市场消费总量将达到260万吨,人均消费量可达2公斤/年;肉类加工和消费都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有专家估算,目前我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30%,日益扩大的易腐食品市场给冷链产业带来了发展的良机。
冷链——迎来历史机遇期
有关专家认为,投资者在冷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合作机会很多,尤其可在冷链第三物流方面捷足先登。由于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流通的易腐食品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有关调查显示,约有40%的国内厂商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考虑,更愿意自营冷藏物流业务;但仍有60%的厂商希望得到专业化的冷链第三方物流服务。如冷饮、速冻食品厂商大多希望部分和全部外包物流业务;肉制品厂商为适应高速发展的行业要求,则青睐全部外包其冷藏物流业务。冷链市场中第三方物流将成为投资者激烈争夺的焦点。
与此同时,中国对高价值的冷冻和易变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增加冷链市场的巨大缺口。有专家估算,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30%。
冷链产业发展亟待突破三大制约因素
食品冷链产业蕴藏着很好的投资机遇,但有关专家也同时指出,我国食品冷链产业发展存在三大制约因素,企业投资冷链产业应扬长避短,从突破制约因素中找到商机。
1、设施设备不足。目前,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棉被还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
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目前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
2,技术标准缺位。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同时,我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
3,产业配套不全。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然而,我国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问题。这些失衡使得我国食品冷链产业还未形成独立完善的运作体系。
冷链——用技术保障食品安全
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与此同时,食品冷链的运作始终是和能耗成本相关联,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食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目前我国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实际上,冷链物流中的不同种类商品对物流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要求也各不相同。而我国冷库库温一般设置为0℃~4℃和-18℃~-22℃两种,有少数冷库定为-28℃以下。应该说这种库温设计满足了大多数商品储存的温度要求,但不同商品的最佳储存适宜温度并不完全一致,从提高商品储存质量、延长保质期出发应对产品进行细分,对不同商品应设定其最适宜的储存温度。
冷链技术是在食品加工技术和制冷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涉及到食品安全、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一项低温系统工程。由于冷藏食品在物流过程中因时间与温度、湿度因素而引起的品质降低具有累积关系,对不同产品品种和不同品质均要求有相应的产品控制与储存时间的技术经济指标。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技术指标尚不完善,有必要在技术上向冷链物流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科学的推荐范围,明确肉类、冷饮、蔬菜等各大类具体产品的温度和湿度指标及储存期限。此外,在管理上也应制定统一的作业标准,如:装卸速度、作业流程、检验验货制度以及运输、仓储、配送、销售各环节低温对接要求。
冷链物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加强对冷链物流的质量监管,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政府部门共同努力。由于我国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平衡、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专业人才缺乏、无法为冷冻保鲜食品提供全程保温保障,导致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食品腐败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事故隐患的主要原因,产生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是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食品中酶所进行的生化反应所造成的,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水分,如果在低温下,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减少,酶的活性减弱,生化反应速度会变慢,食品的储藏期从而得到延长。”上海制冷学会邱嘉昌副理事长说,在食品流通领域,保证食品安全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推广应用冷链技术。
在未来的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快冷链物流现代化建设,尽快制定统一的技术与管理标准,强化冷链物流质量管理与监督,使冷链物流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