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白酒酿造工艺历史
大安白酒文化的历史有独特而深厚的渊源,大安是中国白酒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因为当时大安一带应是辽皇的行宫、塞外的都城,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安”二字曾作为古代帝王的年号,“大安通宝”的出土也为“大安烧坊”的存在和“大安古酒”的产生提供了翔实的佐证。
早在大安辽代酿酒遗址发现以前,国内年代最早的江西李渡遗址为元代,“而大安的白酒酿造作坊遗址经碳十四的科学断代显示,为公元1035年左右,属辽代晚期,比元代早出至少200年。”冯学恩表示。更重要的是,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套蒸馏酒锅具。这一结论得到了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的认同:“我参加了四川水井坊、江西李渡、吉林大泉源、辽宁道光廿五等酒企的酿酒遗址鉴定会,但是目前仅有大安辽代酿酒遗址出土了成套的蒸馏酒锅具。”
通过多项考古研究推断:我国古辽代白酒的主要产区源于辽代长春州的大安一带,长春州管辖的区域东至嫩江、西至霍林河、南至通榆、北至索伦。从今天考古资料和辽代遗址,特别是洮儿河、霍林河、嫩江左岸遗址看,大安位于松嫩平原,土地肥沃、河谷宽阔,有利于农业发展。辽道宗时“积谷所在二三十万倾,虽累兵兴,未尝用乏”,足见这里粮食丰足。辽代在这里设置了转运使司,负责粮食外运,由水旱两路分运各地。而大安老坎子码头,现在仍然是吉林省内陆的最大港口。
高粱是白酒的主要原料之一,原产于北非,公元前2000年传入中国,距今约4100年。其耐旱、喜光的特性,更适宜北方种植。春秋时期,我国第一部手工技术汇编《考工记·钟氏》就有“北人用之酿酒”的记载。至今,东北的高粱也是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等名酒的主要原料。在中国,有记载饮酒历史在5000年以上,但高粱引进才4000多年,此前没有白酒。包括后来很多文献、诗词中提到的都是米酒、黄酒或果酒。白酒的发明缘于东北的寒冷气候和少数民族游牧渔猎生活习惯。
吉林省大安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境内一江两河汇聚,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江河纵横、湖泊棋布、水草丰美。辽代契丹二十部族首领都在嫩江平原拥有牧场和农场。自辽圣宗之后,辽朝皇帝每年都到大安这一带举行“春捺钵”。“捺钵”为契丹语,又译作“纳钵”、“纳宝”,译成汉语为“行在”,即皇帝“行宫”之意。按照契丹人好酒的习俗,“春捺钵”期间一定要耗用大量的白酒。
据史料记载,当时古大安农作物主要以高粱为主,时至今日,这里还是全国高粱的主产区。因此,在当时大安一带才会有大量的烧锅存在、才会有“十里烧坊、百里酒香”的景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春捺钵”带动了大安酿酒业的繁盛。宋德辉《一江两河与白城古代文明》记载,“辽代酿酒分官酿和私酿两种,官酿是政府建造的酿酒场所,主要供应皇室人员和高级官吏们饮用。辽朝在宫内设酒人,专门管理用酒”。
由此可见,“春捺钵”期间辽代皇帝饮用的酒,应是当时官酿的“特贡酒”。从辽史“群臣各献酒果”、“皆插鹅毛于首以为乐,赐从人酒便撒其毛,戈猎网钩,春尽乃还”等记载可见当时的盛况。万里荒漠的塞外,牛羊遍野的草原上、獐狍群集的湿地中、渔米飘香的天堂里,辽代皇帝与宫廷大臣、部落首领一起凿冰取鱼、纵鹘擒鹅、歌舞欢宴、共商国事、开怀畅饮的盛况。
大安生产酒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霍林河、嫩江、洮儿河一带的富河文化遗址中就有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凤首瓶、深口罐、壶类器物和辽三彩、仿定白瓷等辽代文物出土,这些文物大都是饮酒器具。古代生活在东北的夫余、秽貊、契丹、蒙古、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几乎都属于渔猎、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加之东北气候寒冷多风,酒是抵御严寒不可少的饮品,在礼仪、祭祀、节日等场合都要饮酒。
如果按照李时珍和檀萃所说的自“元代传入中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随之将北方饮酒习俗和酿酒技艺带入中原,并使之与中原发酵技艺融合后,中原才开始用发酵与蒸馏方法和技术酿酒,仍可证明白酒发源于北方。而较元朝稍早的辽代是以契丹人为主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因为喝酒的人多,不仅造酒业发达,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而且管理十分严格、规范。
《辽史食货志》记载“禁诸职官不得造酒”,“凡市井之赋各归头下,唯酒税赋纳上京”。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庆历中、宋朝王君贶使契丹,宴于混同江(今洮儿河与嫩江交会处),观钩鱼。临归,戒主置酒谓君贶曰:南北修好岁久,恨不得亲见南朝皇兄,托卿为传一杯酒到南朝。”
大安的烧锅镇就是以辽代烧酒的烧锅而命名,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现存的天锅就是烧酒用的蒸锅,它的出土也证实了大安在公元1057年之前就大量生产白酒。这些发现,使笔者找到了中国白酒起源于大安的历史依据。这些史实足以说明1000多年前,白酒在大安一带已形成一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