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如何解决乳业面临的发展问题

2007-08-23 09:25 行业分析
去年,我国奶类总产量3302万吨,超过俄罗斯、巴基斯坦,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乳品加工业在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行业的同时,也因其奶源、价格和农民的利益紧密相关成为最易产生热点的行业。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乳业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发展乳业做出重要批示,对乳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正如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所说,我国扶持乳业发展的政策从未像现在这样到位。几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乳业发展的政策,从占用土地、信贷资金、奶牛保险、财税金融、胚胎移植、饲草饲料、技术服务等全方位给予支持。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乳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政策利好的同时,我国乳业竞争已上升为全方位竞争。权威人士称,随着乳品企业特别是几家大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从单一的终端竞争进入到包括企业品牌、研发、奶源、产品创新等全方位综合实力的较量。市场竞争尤其是奶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价格战、奶源战、广告战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国际乳企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从未像现在这样急促。目前,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乳品企业有60多家,乳业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这迫使国内乳业不得不加快参与国际竞争的节奏。

  然而中国乳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已从幼稚走向成熟,但与国外乳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不协调。首先,乳业布局欠科学,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政府对乳业增长趋势的判断过于乐观,不顾客观条件,纷纷争创奶业大省、大市,一些企业也争做奶业大企,动辄就是几亿元投资。其次,对奶源发展重视不够,竞争加剧。当前我国乳品加工能力与奶源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乳业加工能力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奶源的增长速度最高也没超过15%。

  因此,产、加、销关系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失调状态。再次,乳企、奶农均面临价格压力。国内乳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近1500家乳品加工企业中,30%左右的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另有30%的企业陷入亏损。主要原辅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压力,若再提高收奶价格,将意味着生产越多亏损越多。

  与此同时,奶农被飞涨的饲料价格压得喘不过气,急需乳品加工企业提高收奶价格,而目前牛奶收购价格完全是企业说了算,质量检测缺少有关部门的监督,没有第三方的介入很难保证公平,作为乳业产业链最底端的奶农,在价格上缺少话语权。

  乳业是一个产业链较长的产业,涵盖奶牛养殖、饲草饲料、防疫灭病、乳品加工、消费运输等多个环节,需要政府、协会、企业、奶农几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和谐健康发展。政府、协会、企业和奶农如何各就各位?

  第一,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规范乳业发展。同时加强基层奶农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各级行业协会组织,以此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以及与乳品加工企业进行磋商、谈判的话语权。健全完善鲜奶价格形成机制,确定科学合理的原料奶价格比,兼顾供求关系,搭建企农对话平台,建立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平等对话的机制,在奶价出现波动时,严格执行协议价,保证广大奶农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第二,乳品企业要站在产业链的立场增强社会责任感。“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平衡企农利益的有效途径。”这是业内人士对中国乳业发展方向的一致观点。专家们认为,要实现这一理念,一是要促进奶牛养殖规范化管理,提高整体水平。二是企业要与奶农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奶牛养殖小区、奶农签订购销合同,实施“订单牛奶”,以此完善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

  第三,作为奶农,一方面要提高奶牛的科学养殖水平,实行规模化饲养,以此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另一方面也要诚信为先,要与乳品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不掺杂使假,不见“利”思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