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众化餐饮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3)
2007-09-21 13:31
行业分析
进大众化餐饮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战略高度认识,大众化餐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餐饮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传统的支柱产业,其持续快速的增长,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2006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的数据,1997~2002年餐饮业实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六年期间持续上升,从1.22%增长到1.93%。同时,餐饮业因其具有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的双重特性,在满足大众的差异化需求,扩大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在肯定餐饮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充分使用政府规划的手段与市场调节的手段:一方面,在地区商业规划中,应当重视对大众化餐饮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即各城市在发挥地方特色,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的同时,应注重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发挥不同行业间的连带效应,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另一方面,借助市场化手段,调节餐饮企业的供给状况。由于餐饮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大量企业涌入,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某些企业的运作欠规范,服务质量较低,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餐饮企业在就餐环境、菜品质量、服务水平、价格标准上下功夫,改善供应产品质量,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促进大众化餐饮发展的政策建议
政府加强管理,督促餐饮企业消除各种潜在隐患为保证居民就餐的安全,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卫生安全管理,增强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各个环节的食品监管力度,建立和健全各种卫生安全检验标准,并认真落实相关的各项规定,如《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饭馆(餐厅)卫生标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等,引导餐饮企业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原料进货检验验收制度、可追溯制度等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的卫生安全保证能力。对从业人员执行健康制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针对大众化餐饮企业存在的诸多隐患,还要重点抓好中小餐馆、流动餐点的卫生、安全监管以及人员密集及事故多发场所的消防安全,确保消防设施完好,疏散通道畅通,清查各种事故的隐患。
强化节能降耗。配合中央有关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相关要求,鼓励和倡导餐饮企业采取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饮食业污水排放标准及测量方法》(报批稿)、《饮食业潲水油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控制规范》(报批稿)、《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保标准、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宣传和引导居民的合理、节约、绿色消费。
鼓励中餐工业化的探索,加快中餐工业化进程,降低中餐的制作成本。将传统的中餐手工操作变成工厂化操作,提高菜品制作过程中机械化程度高,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业效率;在每一种菜点从原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均遵循特定的工艺流程,每一道工序都采用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艺条件;建立统一的菜点质量标准,并设立有相应的控制手段,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菜点质量。同时,商务部应牵头,联合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组织选择有代表的、有实力的企业,进行重点中餐工业化餐饮企业培育,并组织各种相关技术的推广活动,促使中餐与国际接轨。
鼓励菜品创新,建立菜品标准化体系,奖励菜品的研究开发建立各种菜品制作程序及关键工序的技术标准,引导餐饮企业根据消费者多层次需求,提供相应的特色饮食,鼓励大佬餐饮企业在菜品烹饪原料、使用的器皿、工艺的科技含量、风味特征、审美价值、营养功效等方面推陈出新,奖励各种菜品研发活动,打击剽窃他人菜品行为,从而遏制菜品同质化倾向,延长菜品经济生命周期,丰富菜品品种,增强餐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餐饮人员的素质由于我国目前的餐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要求,亟需建立培训与培养并重的餐饮人才教育系统,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兼具系统性和超前性的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培养既熟悉餐饮方面的知识又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通过立法,实行餐饮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学习世界知名餐饮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本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人员管理和培训系统,加强对员工业务及职业道德的培训,提升餐饮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柔性管理鉴于许多流动餐饮企业对社会大众化餐饮的市场补缺作用,应当对流动餐饮企业采取相对“柔性”管理,即不依靠制度法规等强制性外力对流动餐点进行管理,而通过教化引导流动餐饮企业发挥内在的自觉主动精神,自我约束,从而实现城管部门、流动餐饮企业的和谐相处。最近,上海、重庆、北京等城市已经对流动商贩采取了类似的管理方法,“不再一律封杀马路摊点”。一方面逐渐松动对小商贩的限制,划定特定的经营区域,建设城市整体规划的商业设施;另一方面,政府正确引导,加强监管力度,为市民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
来源:食品产业网
从战略高度认识,大众化餐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餐饮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传统的支柱产业,其持续快速的增长,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2006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的数据,1997~2002年餐饮业实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六年期间持续上升,从1.22%增长到1.93%。同时,餐饮业因其具有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的双重特性,在满足大众的差异化需求,扩大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在肯定餐饮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充分使用政府规划的手段与市场调节的手段:一方面,在地区商业规划中,应当重视对大众化餐饮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即各城市在发挥地方特色,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的同时,应注重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发挥不同行业间的连带效应,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另一方面,借助市场化手段,调节餐饮企业的供给状况。由于餐饮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大量企业涌入,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某些企业的运作欠规范,服务质量较低,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餐饮企业在就餐环境、菜品质量、服务水平、价格标准上下功夫,改善供应产品质量,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促进大众化餐饮发展的政策建议
政府加强管理,督促餐饮企业消除各种潜在隐患为保证居民就餐的安全,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卫生安全管理,增强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各个环节的食品监管力度,建立和健全各种卫生安全检验标准,并认真落实相关的各项规定,如《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饭馆(餐厅)卫生标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等,引导餐饮企业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原料进货检验验收制度、可追溯制度等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的卫生安全保证能力。对从业人员执行健康制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针对大众化餐饮企业存在的诸多隐患,还要重点抓好中小餐馆、流动餐点的卫生、安全监管以及人员密集及事故多发场所的消防安全,确保消防设施完好,疏散通道畅通,清查各种事故的隐患。
强化节能降耗。配合中央有关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相关要求,鼓励和倡导餐饮企业采取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饮食业污水排放标准及测量方法》(报批稿)、《饮食业潲水油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控制规范》(报批稿)、《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保标准、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宣传和引导居民的合理、节约、绿色消费。
鼓励中餐工业化的探索,加快中餐工业化进程,降低中餐的制作成本。将传统的中餐手工操作变成工厂化操作,提高菜品制作过程中机械化程度高,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业效率;在每一种菜点从原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均遵循特定的工艺流程,每一道工序都采用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艺条件;建立统一的菜点质量标准,并设立有相应的控制手段,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菜点质量。同时,商务部应牵头,联合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组织选择有代表的、有实力的企业,进行重点中餐工业化餐饮企业培育,并组织各种相关技术的推广活动,促使中餐与国际接轨。
鼓励菜品创新,建立菜品标准化体系,奖励菜品的研究开发建立各种菜品制作程序及关键工序的技术标准,引导餐饮企业根据消费者多层次需求,提供相应的特色饮食,鼓励大佬餐饮企业在菜品烹饪原料、使用的器皿、工艺的科技含量、风味特征、审美价值、营养功效等方面推陈出新,奖励各种菜品研发活动,打击剽窃他人菜品行为,从而遏制菜品同质化倾向,延长菜品经济生命周期,丰富菜品品种,增强餐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餐饮人员的素质由于我国目前的餐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要求,亟需建立培训与培养并重的餐饮人才教育系统,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兼具系统性和超前性的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培养既熟悉餐饮方面的知识又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通过立法,实行餐饮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学习世界知名餐饮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本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人员管理和培训系统,加强对员工业务及职业道德的培训,提升餐饮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柔性管理鉴于许多流动餐饮企业对社会大众化餐饮的市场补缺作用,应当对流动餐饮企业采取相对“柔性”管理,即不依靠制度法规等强制性外力对流动餐点进行管理,而通过教化引导流动餐饮企业发挥内在的自觉主动精神,自我约束,从而实现城管部门、流动餐饮企业的和谐相处。最近,上海、重庆、北京等城市已经对流动商贩采取了类似的管理方法,“不再一律封杀马路摊点”。一方面逐渐松动对小商贩的限制,划定特定的经营区域,建设城市整体规划的商业设施;另一方面,政府正确引导,加强监管力度,为市民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
来源:食品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