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保健酒市场调查
保健酒因为被业内人士看好,称为朝阳产业,而在本世纪初吸引了国内很多业内、业外甚至国外资本进入,并在六七年的时间内,就做出了一个几十亿的大盘。
然而,正当专家预测保健酒以“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和“近年可达到六十亿的市场”时,保健酒的审批却沾上了药品“批号门”事件的光,而随着国家对监管的重视,保健酒的门槛势必会进一步提高。
对于很多已经投资在这个行业又等待保健酒批号的公司来说,吉林市场出现的的几个保健酒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也许能带来一些启示。
保健药酒销售
电视广告加终端价格促销
最近一段时间,吉林省吉林市的生活和娱乐频道,频频出现了两款保健药酒的广告,广告的功能性诉求很直接,什么“药”针对什么病。又是蛇,又是龟,好不热闹。(见表1)
记者随后对这两款保健药酒的市场和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两款保健药酒在药店的铺市率很高,在吉林市火车站附近的一家药店,记者点名要乐帮的保健药酒,问完价格就走出了药店,大概走出十几米后,店内的一个女促销人员跟出来说,她是参龟固本厂家的,公司正在做促销,原价198元,促销价一瓶为98元,而且时间仅限一周。
记者拨通了其中一个厂家的销售电话,就保健药酒的市场销售进行了采访,对方在电话中说,保健酒的销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着“药”来走的。
小包装和桶装保健酒
小餐饮常见 大酒店难觅
随后,记者又对保健酒在超市和餐饮的表现进行了调查(见表2)。
记者发现,相对于前两年的保健酒,今天的保健酒市场的确冷清了许多,在乐购、大润发等国际连锁卖场,记者仅在大润发发现了一款零售价8元的劲酒,而且只有1瓶陈列。
在很多小超市,小包装的保健酒陈列位置很明显,但在众多的白酒中,显得“孤掌难鸣”。但调查中记者发现,在很多小的餐饮终端和特色小酒店以及一些烧烤店甚至路边的烧烤摊,却时常看到5-15元之间的保健酒。“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就说明保健酒是低档产品,这是因为这样的地方非常适合单人和双人消费,是很保护个人消费隐私的。”一位经销保健酒的经销商一语道破了这里边的“天机”。
这也是记者为什么在星级以上宾馆和酒店调查时,很难发现保健酒踪影的原因。而吉林市国际大酒店一位经理的一番话也正好佐证了上边经销商的那番话。“我们这里主要做会议接待和举办婚礼,怎么会有保健酒呢?“招待领导或者举办婚礼的桌子上都放上一瓶保健酒,大家不‘昏’过去才怪呢。”
保健酒变脸回露酒
市场份额大增
从今年(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下半年开始,吉林市开始刮起了一股保健酒旋风,这股旋风,始自“保健酒”变脸露酒。
众所周知,保健酒的前身就是露酒。而保健酒变脸回露酒,专家说,这是企业理性的回归。记者在终端调查中,发现这些刚刚上市的“保健酒”在终端的陈列甚至超过了刚上市的白酒。
和以前保健酒的终端主要在餐饮和小型超市,难登大雅之堂不同,这些露酒产品,包装和白酒近似,但更具特色,销售渠道和保健酒正好相反,在小的餐饮店和超市难见,但外地露酒在中档餐饮、本地露酒在大型酒店和星级以上宾馆却很“露脸”(见表3)。而且,四川的一家露酒产品和本地的一家露酒产品,都在吉林市区投放了路牌广告。
保健酒回归露酒,
在营销上有那些“突破”?
消费人群——喝保健酒还想要面子;喝白酒还想要健康。
在吉林市的一家星级宾馆,正在给父亲过六十寿诞的刘先生点了一瓶96元的不老草酒。他说,原来也有这么一款酒,是小瓶装,颜色很深,一看就是保健酒,尽管知道这种酒好,但在老人过生日时摆上恐怕就要遭别人笑话了。而现在装在大瓶子里,颜色很浅,和白酒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包装和设计也不错,以绿色为主,绿色象征生命,保健为了健康,加上“不老草”这个名字,给老人过生日点上这么一款酒就很适合了。
价格定位——比保健酒便宜一点,比白酒贵一点。
在吉林市一家三星级宾馆,吉林市的唐先生为招待南方一位重要客户,点了一瓶238元的长白山湖林蛙油酒,南方的客人听完唐先生的介绍很是感动,双方感情自然拉近了很多。唐先生说,林蛙是东北“新三宝”之一,跟南方人说林蛙他可能不知道,你要说“雪蛤”他们才知道,因为“雪蛤”在南方成为“高山鲍鱼”,很贵重的。敬上一杯“雪蛤酒”,客人当然很有面子了,再说价格也不贵,很适合商务接待的。
保健酒回归露酒,呼唤国家标准出台。
保健酒回归露酒,业内专家看法不一。有专家认为这是保健酒的理性回归。但也有专家认为,历史的原因,露酒曾经给人留下了“杂而廉价”的消费印象,这就使回归后的保健酒步入“非高利”状态,而优质保健酒的工艺和原、辅料,成本要比白酒成本要高,在保健酒尚未出台国家标准前,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所以,露酒的国家标准必须尽快出台,以保证该行业的良性和有序发展。还有专家说,一个行业的复兴靠的不是百米冲刺式的行业机遇,而是马拉松式的市场耐心和耐力,要根据消费需求,瞄准市场,通过酿造原料和工艺的提升,来提升露酒内在和外在品质,靠质量和品牌最终赢得保健酒自身“健康而有活力”的“露脸”市场。
来源:《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