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应对粮价上涨的影响
2007-08-14 10:05
行业分析
2007年,粮价全面上涨。面对突增的粮食价格,市场和政府都发挥了积极的调控措施,但是要有效的应对粮价上涨带来的重大影响,我们还应当理性分析。
一般来讲,面对价格的上涨,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资金的成本以抑制需求。但是,这一措施却不适合粮价的上涨,因为,社会对于粮食的需求是刚性的,粮食需求对于利率的变化并不敏感,粮价对于利率也没有多大的弹性空间。如果要对粮食价格的上涨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其方向首先是要针对粮食的生产,要通过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增加粮食的供给,也就是说,要从政策上支持粮食的生产,增加供应;其次,宏观调控的方向要指向粮食的流通领域,打击经营者串通、囤积居奇等哄抬物价的行为,防止流通领域错误地放大价格上涨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目前,国家发改委、工商管理局正在采取类似的措施,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第三,对于宏观调控的基础,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前文已经指出,此次粮价上涨,个别企业的经营行为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企业是否对宏观调控敏感?目前的调控措施能否纠正这些企业的经营行为?这些都是实施宏观调控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事实上,目前已经采取的调控措施,对于这些企业经营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要改变这一状况,更重要的着力点,还在于政策的层面。
首先是农产品的贸易政策。从国际市场上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政治的考量(选票),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对其农产品进行着大量的国家补贴。这些巨额的国家补贴,已经严重地扭曲了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使得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远远低于这些国家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虽然低一些,但是,在这样的价格之下,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其实没有多少利润可赚。农民出口农产品所获取利润来源的大头,还是在于国家所提供的出口退税。这说明我们现行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实际上还是在鼓励农产品的出口。这一政策,是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不相符合的。从我国的贸易构成来看,农产品出口只在我国出口总量中占很小的比例,减少此类商品的出口,不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农民利益的问题。事实上,在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农民所承担的也只是一个生产的角色,大量的国家出口退税,最终变成农民收益的部分应该不多。而通过贸易环节来对农民进行补贴,除了在方法上难以实现保护和增加农民利益的目的以外,也不符合国际上通常的做法。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发达国家对于其农产品的补贴一时也难以取消。保护农民利益,我们还得从长计议。因此,必须调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使得这一政策能够促进国内市场农产品供应的增加,而不是鼓励农产品的出口。
在政策层面对我国的粮食国际贸易企业进行重新定位,也是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不顾国内市场的粮食需求,只注重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做法也许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是不正确的,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却是十分合理与正常的。这不是企业的问题,是国家政策对于这些企业的定位有问题。中国企业参与粮食的国际贸易,首要的目的应该是保障和加强国内粮食供应的安全,而决不可能是不顾国内粮食供应的安全,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与世界粮食的产出情况而论,中国完全有可能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来保障中国粮食的安全,弥补中国不大的粮食缺口。进一步来说,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我们完全有可能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操作之中,通过期货交易等现代交易工具,保障中国粮食供应的安全,并在获取交易利益的同时,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再加上一层保险。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像对待能源的安全那样,在新的高度上认识清楚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从政策的高度,保证这一认识落到实处。
人多地少的自然禀赋决定中国不可能是一个粮食富裕的国家;中国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必将不可避免地对土地提出更多的需求。这一切都在警示着我们,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供应的安全,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绕得过去的难题。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发韧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粮食价格的波动告诉我们,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认真审视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制定与实施相应的政策,为我们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般来讲,面对价格的上涨,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资金的成本以抑制需求。但是,这一措施却不适合粮价的上涨,因为,社会对于粮食的需求是刚性的,粮食需求对于利率的变化并不敏感,粮价对于利率也没有多大的弹性空间。如果要对粮食价格的上涨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其方向首先是要针对粮食的生产,要通过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增加粮食的供给,也就是说,要从政策上支持粮食的生产,增加供应;其次,宏观调控的方向要指向粮食的流通领域,打击经营者串通、囤积居奇等哄抬物价的行为,防止流通领域错误地放大价格上涨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目前,国家发改委、工商管理局正在采取类似的措施,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第三,对于宏观调控的基础,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前文已经指出,此次粮价上涨,个别企业的经营行为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企业是否对宏观调控敏感?目前的调控措施能否纠正这些企业的经营行为?这些都是实施宏观调控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事实上,目前已经采取的调控措施,对于这些企业经营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要改变这一状况,更重要的着力点,还在于政策的层面。
首先是农产品的贸易政策。从国际市场上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政治的考量(选票),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对其农产品进行着大量的国家补贴。这些巨额的国家补贴,已经严重地扭曲了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使得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远远低于这些国家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虽然低一些,但是,在这样的价格之下,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其实没有多少利润可赚。农民出口农产品所获取利润来源的大头,还是在于国家所提供的出口退税。这说明我们现行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实际上还是在鼓励农产品的出口。这一政策,是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不相符合的。从我国的贸易构成来看,农产品出口只在我国出口总量中占很小的比例,减少此类商品的出口,不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农民利益的问题。事实上,在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农民所承担的也只是一个生产的角色,大量的国家出口退税,最终变成农民收益的部分应该不多。而通过贸易环节来对农民进行补贴,除了在方法上难以实现保护和增加农民利益的目的以外,也不符合国际上通常的做法。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发达国家对于其农产品的补贴一时也难以取消。保护农民利益,我们还得从长计议。因此,必须调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使得这一政策能够促进国内市场农产品供应的增加,而不是鼓励农产品的出口。
在政策层面对我国的粮食国际贸易企业进行重新定位,也是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不顾国内市场的粮食需求,只注重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做法也许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是不正确的,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却是十分合理与正常的。这不是企业的问题,是国家政策对于这些企业的定位有问题。中国企业参与粮食的国际贸易,首要的目的应该是保障和加强国内粮食供应的安全,而决不可能是不顾国内粮食供应的安全,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与世界粮食的产出情况而论,中国完全有可能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来保障中国粮食的安全,弥补中国不大的粮食缺口。进一步来说,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我们完全有可能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操作之中,通过期货交易等现代交易工具,保障中国粮食供应的安全,并在获取交易利益的同时,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再加上一层保险。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像对待能源的安全那样,在新的高度上认识清楚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从政策的高度,保证这一认识落到实处。
人多地少的自然禀赋决定中国不可能是一个粮食富裕的国家;中国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必将不可避免地对土地提出更多的需求。这一切都在警示着我们,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供应的安全,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绕得过去的难题。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发韧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粮食价格的波动告诉我们,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认真审视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制定与实施相应的政策,为我们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