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07-05-21 09:48
行业分析
★新的食品消费方式导致生产企业成本增强,部分企业在单纯逐利的驱动下铤而走险★卖不掉的新鲜蔬菜被超市处理成盆菜,加工成其他类型的蔬菜,改头换面重新上市★新型生物制品、转基因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造成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趋复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以年平均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产品品种丰富多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快、活力强的产业之一,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消费、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食品消费方式已呈现新的变化,从传统的家庭操作型消费转向方便、熟食、个性型消费。大型量贩店、中型生鲜超市、小型便利商店、食品专门店等已成为我国食品流通的主渠道,食品行业整个链条的渠道呈现喇叭放射状的结构,上游原材料提供和中间生产过程的渠道供应相对简单,下游分销则十分复杂,而且越是接近消费者的渠道层级、数量越是庞大。
食品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的食品消费方式导致食品生产企业的成本约束日益增强,利润较薄。据分析,目前在大城市超市里销售的食品,其成本结构基本上是:30%~40%的原料成本,10%的企业管理和人力成本,40%的物流、销售等市场运作成本,只剩下10%~20%的毛利。部分企业在追求更多利润的驱动下铤而走险,致使食品消费安全问题日益突显,表现在:一是少数食品生产商采取了偷工减料、透支产品安全品质等手段。二是降低流通环节中成本。目前,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大多用普通卡车运输;三是临近食品保质期时,采取“买二送一”、“买一送一”等方式促销。如一些卖不掉的新鲜蔬菜先是被超市处理成盆菜或者加工成其他类型的蔬菜,实在无法在保质期内卖掉就退还给生产厂商,让生产厂商对陈货再加工,或者干脆只是换个包装,就重新放上超市货架。这些现象反映出食品工业存在着突出问题:
一是食品安全源头污染难以控制。我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食品行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产品初级原料源头污染难以控制,生产加工环节安全难以保障。当前我国农产品初级原料产地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种植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添加物现象时有发生,管理、规范较为困难。
二是加工过程中使用非食品原料现象突出。加工类企业中大多数为中小企业,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80% 以上,其中许多家庭作坊式企业或生产厂点根本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工艺、设备和条件。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在加工过程中,非法使用非食品原料、超量使用添加剂、掺杂使假、包装材料污染等现象突出,对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也缺乏科学认识和研究。随着食品生产工业化和新原料、新包装材料、新型食品添加剂的采用,新型生物制品、转基因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造成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趋复杂化,也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三是部分生产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诚信。多数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于食品生产制造者为牟取暴利,无视法律、法规,缺乏社会诚信而造成。如利用工业用化学品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用矿物油抛光粮食,用硫磺、双氧水、福尔马林等化学原料加工水发食品,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此外还有长期以来危害消费者的注水肉、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面粉增白剂超标等。
四是食品流通环节秩序不规范,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尽完善。由于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体系不尽完善、秩序不够规范、监管链条不够紧密,致使食品经营企业小、乱、散,流通运输方式落后,过期变质食品、“三无”食品等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市场销售普遍存在。
从创新入手加强食品安全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严重危害了我国消费者的营养和健康,严重影响了广大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心理,相当程度上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加以解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体制上进行创新,在管理机制上不断完善,围绕“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食品工业发展战略和目标,确保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环境保护和社会诚信,走出中国特色的食品工业发展道路。一是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工业发展管理机制,发挥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作用,对食品工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对重大问题给予协调、做出决策。二是加快制定和完善与食品工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将食品工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依法监管。
二、抓好农产品源头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控制。
一是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延伸到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初加工的监管上,规范对上市农产品的检验和执法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物流通道,健全农产品市场预警检测系统。二是启动“金农工程”,降低流通成本,全面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杜绝不安全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加工。三是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规程,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产成品市场准入制度管理。严厉打击在饲料中和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违规使用化肥、农药和违法使用、添加禁止使用的化学品的行为;取缔各种进场费、最低消费以及各种不合理税收等,彻底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同时依法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的责任追究和事故惩罚力度,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规范市场秩序长效机制。
四是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不安全食品的强制召回制度并付诸实施;广泛提倡建立规范化的超市,降低个体摊点的数量,保证和方便群众购买放心食品。
三、加大对食品工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建立食品企业的示范工程。
一是加强食品科技基础研究,支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和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开发和转化。二是大力扶持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食品工业企业,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品牌。三是选择食品行业中影响食品安全较突出的产品,建立一套从原料到消费者食用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体系,在不同的地区根据特点建立不同的食品安全示范工程。
四、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加强新闻媒体宣传监督。
建立统一的全国性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制,努力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以年平均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产品品种丰富多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快、活力强的产业之一,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消费、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食品消费方式已呈现新的变化,从传统的家庭操作型消费转向方便、熟食、个性型消费。大型量贩店、中型生鲜超市、小型便利商店、食品专门店等已成为我国食品流通的主渠道,食品行业整个链条的渠道呈现喇叭放射状的结构,上游原材料提供和中间生产过程的渠道供应相对简单,下游分销则十分复杂,而且越是接近消费者的渠道层级、数量越是庞大。
食品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的食品消费方式导致食品生产企业的成本约束日益增强,利润较薄。据分析,目前在大城市超市里销售的食品,其成本结构基本上是:30%~40%的原料成本,10%的企业管理和人力成本,40%的物流、销售等市场运作成本,只剩下10%~20%的毛利。部分企业在追求更多利润的驱动下铤而走险,致使食品消费安全问题日益突显,表现在:一是少数食品生产商采取了偷工减料、透支产品安全品质等手段。二是降低流通环节中成本。目前,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大多用普通卡车运输;三是临近食品保质期时,采取“买二送一”、“买一送一”等方式促销。如一些卖不掉的新鲜蔬菜先是被超市处理成盆菜或者加工成其他类型的蔬菜,实在无法在保质期内卖掉就退还给生产厂商,让生产厂商对陈货再加工,或者干脆只是换个包装,就重新放上超市货架。这些现象反映出食品工业存在着突出问题:
一是食品安全源头污染难以控制。我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食品行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产品初级原料源头污染难以控制,生产加工环节安全难以保障。当前我国农产品初级原料产地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种植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添加物现象时有发生,管理、规范较为困难。
二是加工过程中使用非食品原料现象突出。加工类企业中大多数为中小企业,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80% 以上,其中许多家庭作坊式企业或生产厂点根本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工艺、设备和条件。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在加工过程中,非法使用非食品原料、超量使用添加剂、掺杂使假、包装材料污染等现象突出,对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也缺乏科学认识和研究。随着食品生产工业化和新原料、新包装材料、新型食品添加剂的采用,新型生物制品、转基因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造成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趋复杂化,也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三是部分生产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诚信。多数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于食品生产制造者为牟取暴利,无视法律、法规,缺乏社会诚信而造成。如利用工业用化学品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用矿物油抛光粮食,用硫磺、双氧水、福尔马林等化学原料加工水发食品,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此外还有长期以来危害消费者的注水肉、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面粉增白剂超标等。
四是食品流通环节秩序不规范,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尽完善。由于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体系不尽完善、秩序不够规范、监管链条不够紧密,致使食品经营企业小、乱、散,流通运输方式落后,过期变质食品、“三无”食品等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市场销售普遍存在。
从创新入手加强食品安全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严重危害了我国消费者的营养和健康,严重影响了广大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心理,相当程度上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加以解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体制上进行创新,在管理机制上不断完善,围绕“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食品工业发展战略和目标,确保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环境保护和社会诚信,走出中国特色的食品工业发展道路。一是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工业发展管理机制,发挥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作用,对食品工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对重大问题给予协调、做出决策。二是加快制定和完善与食品工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将食品工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依法监管。
二、抓好农产品源头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控制。
一是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延伸到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初加工的监管上,规范对上市农产品的检验和执法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物流通道,健全农产品市场预警检测系统。二是启动“金农工程”,降低流通成本,全面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杜绝不安全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加工。三是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规程,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产成品市场准入制度管理。严厉打击在饲料中和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违规使用化肥、农药和违法使用、添加禁止使用的化学品的行为;取缔各种进场费、最低消费以及各种不合理税收等,彻底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同时依法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的责任追究和事故惩罚力度,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规范市场秩序长效机制。
四是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不安全食品的强制召回制度并付诸实施;广泛提倡建立规范化的超市,降低个体摊点的数量,保证和方便群众购买放心食品。
三、加大对食品工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建立食品企业的示范工程。
一是加强食品科技基础研究,支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和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开发和转化。二是大力扶持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食品工业企业,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品牌。三是选择食品行业中影响食品安全较突出的产品,建立一套从原料到消费者食用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体系,在不同的地区根据特点建立不同的食品安全示范工程。
四、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加强新闻媒体宣传监督。
建立统一的全国性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制,努力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