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业总体发展向好(二)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 王延才】
●华润、青岛、燕京三大集团千升啤酒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啤酒总产量1338.7万千升,占全国啤酒产量(行业统计数)的37.0%,而其利润占53.1%,税金占38.7%。
●20万千升以上27个啤酒企业(不含百威、黄河),啤酒产量占74.7%、税金占76.4%、利润42.2亿元超过行业总额。
●利税最高的企业是青岛、华润、燕京、重庆,最高的工厂是青岛(主体厂)、珠江(主体厂)、雪津(主体厂)、燕京桂林漓泉、华润雪花(沈阳)、青啤西安。
●啤酒价格提升,销售费用降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因。2006年千升啤酒销售收入(啤酒平均价)比上年提高20元, 千升啤酒销售费用比上年降低了16元。
●啤酒利润较高的是福建、山东、四川、广东、湖北。千升啤酒利润除西藏达千元以上,新疆、福建、四川、广西在300元/千升以上。
●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是利润增加的内因
2006年啤酒企业消耗指标的加权平均数(产量平均)比较,每千升啤酒耗粮降低2.07KG、电耗减少4.04KWH、水耗减少0.60M3、煤耗降低5.90KG,以一般水平的价格计算,可使千升啤酒成本降低11~12元。
● 装备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装备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全行业从业人数呈减少趋势。2006年人均劳产率比上年提高14.5%,人均啤酒产量比上年提高13.6%。
● 资金运作水平提高。2006年啤酒企业在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资金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呈良好态势。
●2006年千升啤酒占用资金比上年降低4.6%;资金利润率提高0.55个百分点。
●负债总额比上年增长16.34%,但资产负债率比上年降低了0.64个百分点。
●千升啤酒占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分别降低了5.28%和9.73%。
●营销渠道渐趋完善
虽然市场竞争加剧,但随着营销渠道的日渐完善,2006年啤酒行业销售费用比上年降低了1.80%;单位产品销售费用降低了14.27%;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之比降低了14.98%。
④内外资并购屡创新高,新建工厂又有增加
●2006年年初,英博以58.86亿元入主雪津啤酒,在业内外引起震动。日本麒麟收购杭州千岛湖,英博收购浙江衢州国光啤酒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收购浙江银燕啤酒有限公司、山西月山啤酒有限公司等。
●内资并购有:河北蓝贝集团3.8亿元收购广东蓝带啤酒有限公司和湖北枣阳蓝带等。
随着外资、内资对中国啤酒业的整合,国内啤酒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经营状况比较好,产权比较明晰,能够整合市场的啤酒企业已所剩不多,这促使国内啤酒集团放弃收购老厂,改为独资建新厂。
●2006年,新建厂势头比上年又有增加。项目所在地多集中在浙江、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和新疆、山西、江西等啤酒业相对不发达的边远地区。这两类地区的酒价高、盈利水平好,是吸引投资者投资建厂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啤酒行业共新增19个项目230万千升的生产能力;另还有15个项目约210万千升的生产能力在建或即将开工建设。
我们认为在竞争中新建一些水平较高的工厂,促使淘汰落后的工厂,对行业进步是有推动作用的,但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厂。
●啤酒企业体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完全国有啤酒企业逐步减少,所占的比例降至1.7%;集体和乡镇企业呈减少趋势,占6.8%;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增至20.0%;股份制企业降低至27.1%。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私营和民营企业,占44.4%,并呈上升趋势。
●从经济效益贡献方面,仍然是股份制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2006年股份制企业啤酒产量占全行业的38.2%、税金占38.9%、利润占46.6%;合资及独资企业啤酒产量占全行业的39.1%、税金占38.3%、利润占45.2%,这两类企业利润接近全行业利润总额。
⑤啤酒质量稳定,装备工业配套发展
●从2007年国家二季度的市场抽查啤酒质量看,大中型企业的合格率为96%,不合格的都是小型企业或委托加工的“贴牌”公司。主要质量问题是口味同质化,品种杂乱,且假冒伪劣又有抬头趋势。
●目前,国内配套生产整机性能接近国外先进设备,价格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近几年,出现了一些自主创新的先进啤酒技术和装备,两年来新建啤酒厂都以国产装备为主。
发展趋势
我国啤酒工业目前正趋向成熟期,预计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①产销量仍将持续增长,产业发展面临消费升级。
●中国啤酒人均消费水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啤酒增长率低于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公报显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幅提高了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提高了0.8个百分点,今后农村和西部市场将成为啤酒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啤酒产销量今后两年仍将持续高速增长,但增长率将呈逐步降低趋势。
②集团化、规模化趋势明显,产业集中度仍将进一步提高。
啤酒的单价低、消费量大,属于规模经济行业,规模的扩大能够摊薄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营销费用,因此,啤酒产业的集中度继续提高是大势所趋,三大集团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最终占到市场总量的50%以上。
③新建工厂的步伐将会减慢。
新增能力过大并集中,使啤酒业竞争加剧,经济效益下滑,这一点在2006年行业统计数据中已经有所体现。政府将会对经济发展过热进行宏观调控,对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减缩和叫停。
④外资企业本土化,啤酒产业国际化。
目前外资品牌对高端市场采取了自有品牌的战略,并占据了高档啤酒市场份额的约60%,对中端市场采取了以参股或控股的方式加入,并大多采用国内品牌,也不急于介入自有品牌和参与管理。因此,我们相信国内品牌仍将是未来我国啤酒市场的主流。
啤酒行业是最早开放的产业之一。目前,没有进入中国啤酒市场的国际啤酒集团或品牌已很少。外资的进入极大地促进了啤酒业的发展,对资本形成、技术进步、管理效率还是竞争力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啤酒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啤酒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的啤酒产业在经过充分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结构资源重组后,必将步入国际化发展进程。
⑤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深入
啤酒的消费主流是年轻人。因此,啤酒产品要拓宽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以满足年轻消费者和个性化消费者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纯生啤酒的产量已达150万千升,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生啤酒”是产品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也是行业技术进步的标志。
●目前,玻璃瓶装仍是我国啤酒产品的主要包装形式,占全国总量的96%,2006年行业统计结果显示,虽然有效容量630~640mL玻璃瓶在啤酒包装中仍占绝对比重,但是,比上年降低了5.4个百分点,500mL以下小容量瓶比上年增加了6.7个百分点。瓶装啤酒减小容量,降低高度,发展500mL以下瓶装酒是国家鼓励的方向,也是市场的需要。今后,这种趋势还将延续,640mL瓶型将逐步淘汰。
●目前,国内有的啤酒企业开发了PET瓶装啤酒,多层PET瓶阻隔性已基本能满足要求,PET瓶重量轻,安全性好,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正在开发的新型包装形式。
⑥节能、降耗、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新下达的《国家重点监控(废水)企业名单》中,啤酒企业有61家名列其中。由此可见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这也成为今后行业工作和企业生产的重要内容。
●啤酒工业在食品行业内是耗能较大、排废较多的行业之一,为了降低啤酒生产的水耗和煤(蒸汽热)耗,必须做到循环利用。
●啤酒行业的消耗指标逐年下降,但比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是行业的长期任务。
虽然中国啤酒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售价相对较低、产品同质化、个别地区的地方保护等,但瑕不掩瑜,随着中国经济的走强,一个稳定发展、具国际竞争力、有包容性和国际化的中国啤酒业,必将为中国酿酒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葡萄酒进入快车道
行业概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个以白酒消费为主的国家,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处在很低的水平。建国初期,葡萄酒的年产量还不足200千升,直到1966年产量才超过1万千升。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葡萄酒工业进入相对较快的发展阶段,1981年超过10万千升,1984年超过15万千升。
2006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134户,从业人员1.17万人,资产总计152.08亿元,负债总计77.92亿元,产量49.51万千升,主营业务收入125.92亿元,实现利润13.53亿元,上缴税金16.14亿元,利税合计29.67亿元。
2007年1-8月份统计数字(见表)。
经济运行特征
①行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行业优势较为明显
●从2000年开始,产量除2004年由部分产区受气候影响,致使酿酒葡萄减产外,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
●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 2000年—2006年,平均以两位数增长。销售收入由2004年的74.34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29.52亿元,两年增长55.18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
●资产贡献率、流动资金周转率、产品销售收入利用率等主要经济指标都高于食品业的平均水平。
②行业集中度较高
●我国虽然有26个省、市、自治区生产葡萄酒,但主要生产区域仍集中在我国的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产量占整个产量的85.24%。山东、河北两省葡萄酒产量占行业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全国有葡萄酒企业约400-500家,规模以上企业134家。国内葡萄酒的产销量仍集中在几大主导品牌的企业。2006年,张裕集团公司、中粮酒业有限公司、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烟台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这4家企业的产销量占全国的51.87%。
③出口持续增长,进口增幅较大
●我国葡萄酒出口从2003年起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由2003年的1771千升增加到2006年的3737千升,增长了111.01%。出口国家涉及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等30个国家。
●进口量增幅较大
随着进口瓶装葡萄酒关税由43%下降到14%,综合税率由85.9%下降到48.2%;进口散装葡萄酒关税从43%下降到20%,综合税率从85.9%下降到56%关税,进口量逐年递增。2006年,进口总量为11.47万千升,比上年增长115.8%。
●进口产品中以大包装原酒为主。其中2升以上大包装占总进口量的82.3%, 2005年增长了120.7%。进口为智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意大利、阿根廷及法国。
2升及以下小包装占总进口量的17.7%,比2005年增长了95.7%。进口国家为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和智利。
●进口2升及以下瓶装酒的价格逐年递减,使得国产瓶装酒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今后市场竞争将更趋于激烈。
④工、装水平接近国际水平
目前,我国大中型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关键工艺设备都是引进国际先进设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辅料,如果胶酶、活性干酵母、酿酒单宁等也都基本上从国外进口。我国葡萄酒行业的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都已接近国际水平。
●由于设备及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内稳定拥有一半以上的市场。目前,共有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发展趋势
①继续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
随着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葡萄酒作为健康饮品的价值会被广泛认同,在未来的几年里,产品产量会继续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
②品种单一化现象逐步改善
●消费者对葡萄酒产品的认识和需求正逐步趋于多元化,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培育新品种、研发新产品现已引起更多企业、院校及科研单位的重视,品种单一化等现象将逐步被改善。目前,在我国部分葡萄种植区不仅可以看到赤霞珠、梅露哲,还有马瑟兰、西拉、桑娇维赛等新品种正被广泛的尝试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