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巩固和谐社会基础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08-25 16:26 行业分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粮食作为基础物资,是经济发展、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之一。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其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粮食作为基础物资,是经济发展、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之一。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其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任务加以筹划。

  一、粮食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先后出台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为确保国家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粮食安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粮农收入过低,制约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安全。农民种粮收益与种其他经济作物比较,有较大的差距。按现在的市场价格计算,种一亩粮食作物纯收入500元钱,而种植西瓜、棉花、花生、蔬菜的收入分别为2000元、1500元、1200元、1000元,种植冬枣、苹果等其它经济作物的收入会更高一些。多种粮食直接意味着减少农民收益。另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粮食产量目前还没有摆脱“靠天收”的局面,粮农收入受气候和市场因素制约很不稳定,影响粮农种粮积极性。

  二是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影响粮食安全。一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种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以上原因使粮食生产面积减少,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生产、农民增收之间成为新的矛盾。

  三是扶持粮食生产的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粮食安全。主要表现在粮食市场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不完善,农民增产不增收;政府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个别惠农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这些都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粮食安全。

  四是粮食储备单位设施老化,检测手段落后,影响粮食安全。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兴建了很多国家粮食储备库,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粮食储备的需求。有的地方的国家储备粮食存放在地方粮食企业仓库,这些仓库因维修资金不足,仓库设施老化,存在重大不安全隐患;同时地方粮食质量监督检验设备老化,检测经费不足,无法对粮食品质进行检测,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二、粮食安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粮食关乎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国家的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早在1959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他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思想更是把粮食储备确立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国策。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曾告诫我们,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针对我国国情,江泽民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强调,中国人口多,自然灾害频繁,储备以应付突然事件是为上策。胡锦涛总书记也多次指出÷确保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是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丝毫没有改变。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不论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还是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事实证明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而且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才恢复调整过来,前车之鉴,刻骨铬心。当前,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必须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确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方面,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只有实现了粮食安全,吃饭这个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为此,必须始终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把粮食安全这一关系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巩固好、维护好、实现好。

  2.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盘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针对农村和农业工作连续出台了5个“一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2004年至今,中央又连续出台了4个“一号文件”,再次对“三农”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六中全会继续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时强调,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酌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而粮食安全的基础恰恰在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否保持,落脚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上。可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是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维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越是在粮食增产的时候,越要让农民也能增收。目前,我国13亿总人口中有7.4亿是农民,受长期二元制社会结构的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农村中积累的矛盾比较多,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只有农民增收,才谈得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只有农业增效,才谈得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农村发展,才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粮食安全•也是中央“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的粮食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3.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有两条与粮食工作密切相关。一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再一个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粮食安全涉及生产和消费,联系着农民和市民,从而决定了必须统筹乡村生产者和城市消费者利益,统筹粮食主产、主销以及平衡区域之间的发展。既要让农民持续稳定地从种粮中获得收益,避免出现“谷贱伤农”,从而保护种粮者的积极性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要兼顾城市消费者的承受能力,避免出现“谷贵伤民”,进而使整个粮食经济处于一种协调健康的良性循环和互动状本。此外,粮食安全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政府公共财政所覆盖的范围。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如何,直接体现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个和谐社会,政府既要善于应对和处置可能出现的粮食突发事件,也要善于对影响粮食安全的重大因素和长期趋势做出未雨绸缪的全面规划,使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并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