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劳力“换”土地应当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战略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08-25 16:27 行业分析
世界性通胀持续导致未来10年内的世界农产品价格都将处于高位,农业产出国纷纷采取了保护主义的态势,跨国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农业部门。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如何采取适当的农产品贸易战略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劳力换土地应当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战略
 世界性通胀持续导致未来10年内的世界农产品价格都将处于高位,农业产出国纷纷采取了保护主义的态势,跨国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农业部门。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如何采取适当的农产品贸易战略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劳力换土地”应当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战略。

  将进口变成“天鹅绒式”冲击

  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所谓“劳力换土地”战略,包括以下3个层次内容:第一个层次是在确保基本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国内大量种植、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换取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满足国内对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需求。

  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深化对国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加工,提高其技术含量、质量和增值,赢得更多收入。

  第三个层次是主动进口一部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是饲料作物和成品饲料),利用国内劳动力发展养殖业,将其转化为肉类,满足国内需求,以及出口。

  总而言之,在确保基本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而言,大豆等农产品(特别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长意味着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改善,也正符合我国当前扩大初级产品和国内暂时不能自制设备进口、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追求宏观经济平衡的方针。我们不是要在开放经济环境中完全放弃农业,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在这个环境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效益。为此,在国内,我们应在有秩序扩大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方针下更多地发展劳动密集型高增值农业,从而兼顾增加就业和提高收益双重目标;在国外,我们应大力向海外(特别是地广人稀且其农产品为我国所需的国家)输出农业劳动力。

  为什么需要实施“劳力换土地”战略?首要的决定因素是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就总体而言,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2%,在全世界排名要落到第120位以后。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不足美国的1%,而单位耕地面积上分摊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则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多倍,是美国的100多倍。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于出口劳动,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等于进口土地;众所周知,一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合理选择就只能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加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

  毫无疑问,粮食作物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一方面,我们这里所倡导的“劳力换土地”战略并不等于放弃国内基本粮食自给的目标,将满足基本粮食需求寄托于从海外市场进口,我们必须确保基本粮食安全,甚至还应当留出一定的裕量;另一方面,保证基本粮食安全也不等于不进口任何粮食。高品质农产品往往需要更好、更多的土地,为了保证基本粮食安全,我们在国内往往需要大量种植品质不甚高的高产品种,这样,一旦国际风云变幻,我们仍然可以实现粮食自给而免受讹诈。但人的消费需求是多样化的,既然我们现在拥有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既然我们的问题不是经常项目收支逆差而是恰恰相反,那么,在平时进口一些高品质粮食满足国内现实存在的消费需求,而将剩余的国内低品质粮食库存或者出口,这无损于我们的粮食安全。

  同样,正是根据中国的这一基本资源禀赋,我们面对某些不属于基本粮食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大规模进口反应不必过于强烈,去年年底以来在社会上激起广泛强烈反响的大豆贸易就是一例。

  大豆:一种不必要的“进口敏感症”

  大豆及大豆产品(主要是豆油)进口的大幅度增长是近10年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最为始料未及的现象,进口大豆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国产大豆数量。我国2006年国内大豆年产量1596.7万吨(《2007年中国种植业发展报告》),但2006年大豆进口量就有2824万吨,进口金额74.8887亿美元,进口豆油154万吨,金额7.9979亿美元。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增长至3082万吨,进口金额114.7217亿美元,进口豆油282万吨,金额21.4639亿美元。今年头5个月,我国进口大豆1365万吨,同比增长20.4%,进口金额79.2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14.4%;进口豆油113万吨,同比增长7.7%,进口金额12.8305亿美元,同比增长82.2%。从这些数字上面来看,进口大豆对我国国产大豆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可是,一旦深入分析,发现并不完全如此。

  首先,假如取消进口,那么我们进口的这么多大豆和豆油需要多少耕地方能产出?有计算结果是2亿亩以上。至今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余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半,再往何处寻觅2亿亩耕地?显然,我们无法如此奢侈地使用有限的耕地。

  其次,我们的大豆贸易进出口利益格局和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不如同表面所显示的那样。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我们进口的大豆和大豆产品最终消费者并不都是中国人;如果进口大豆这种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国内加工、转化为增值较高的商品,然后出口,这种贸易格局对中国是有利的,实际上也是不少其它国家追求而不可得的。如果进口大豆,在国内压榨产出豆油、豆粕外销,我国可以赢得压榨加工的利益;如果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用豆油制作其它加工食品出口,用豆粕制成饲料,转化为肉食,然后出口,我国从贸易中所得更高,能够容纳的就业更多。2006、2007年,我国活猪(种猪除外)出口分别为172万头和161万头,出口金额分别为2.25亿美元和2.61亿美元;活家禽出口分别为1899万只和1635万只,出口金额分别为3165万美元和3456万美元;鲜、冻牛肉出口均为3万吨,出口金额分别为6416万美元和7932万美元;鲜、冻猪肉出口分别为27万吨和13万吨,出口金额分别为4.01亿美元和2.84亿美元;……如果没有用进口大豆加工的饲料,我们是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的。与此同时,只要处理得当,在运用进口饲料、饲料作物发展养殖业的生产过程还会给我们国内的耕地创造大量有机肥料,有利于我国农民增强地力。

  进一步分析,只要在一定限度以内,即使我们进口的大豆和大豆产品最终消费者是中国人,也不至于严重损害我们的粮食安全。有预计称我国植物油和蛋白质需求每年增长约6.5%,随着中国消费者食品消费水平提高,越来越多地转向以蛋白质和加工食品为主的饮食,这种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既然我们的土地资源已经是既成事实,而且我国基本粮食总产量可以自给,除2004年净进口502万吨之外,2001—2006年我国谷物及谷物粉净出口量在246万吨(2006年)—1987万吨(2003年)之间,2007年1—10月(即限制粮食制品出口之前)为711万吨,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为了削减进口大豆而要求国民减少消费肉类和高蛋白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