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准备养猪的须谨慎
近期,关于某投行养猪的消息在风投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有消息称,其斥资2亿至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
近期,关于某投行“养猪”的消息在风投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有消息称,“其斥资2亿至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场。”
对此,有不少观点认为,国际PE不仅对中国养殖业的整条产业链开始渗透,更涉及中国农业上下游各个领域,应该警惕外资进入,死保农业安全底线。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该投行选择大规模地全资收购中国规模化养猪企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在该产业链中下游的拓展已经占据有利位置。从产业链的角度而言,对肉制品品牌的掌控为其涉足上游铺好了基石。通过购买养猪场,未来其可以选择将养殖企业直接注入中游加工企业,逐步培育肉类产业链,这是对国内猪肉产业的最大威胁。
那么,该投行这么做,到底想干什么?其到底能不能垄断中国养猪业?这与外资威胁中国农业安全有什么关系?为何国外大投行偏偏垂青不起眼的养猪业?这又为中国下一轮投资热潮在产业导向上提供了怎样的风向标?上海证券报本期《互动吧》邀请了大型跨国投行高管、国内投资机构高管、农业经济专家和券商农业分析师,就这一热点话题共同讨论。
⊙本报记者叶勇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三农专家党国英:这与农业安全问题是两码事
养猪行业是高度竞争性的行业,不是垄断性的行业,我倒觉得收购几个养猪场不算什么问题。这与农业安全问题是两码事,哪怕国外农场到中国来种地,也没有关系。我觉得是个好事情。
某著名跨国投行亚洲区副总裁:可能做到多赢结果
外资进来,你要看它能买多少,不是像石油、矿业,在国家战略上看,是个很大的问题。从未来财务回报来讲,外资PE无非是想把养猪场做得更好、更大。长期来看,不太可能有战略性的想法在里面。无非是财务投资者进去以后,呆两年,做个IPO就撤了。长期来看,并不是想控制中国农业产业链,不是说一定要攻占一个桥头堡。退一步说,即使是战略投资,在养猪这样非常分散的市场,该投行买这个程度都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更何况他们是一个金融投资者。
随着中国对农村和农业的重视,对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倒不是一个坏事。养猪企业不是一个高增长的公司,盈利稳定,不像网络和媒体公司。现在二级市场是不太好的,现在投进去可能一两年之后退出,那时候的资本市场对这种畜牧业的公司怎么看,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现在海外二级市场对这一类型企业并不是特别看好,有待于资本市场一两年后能不能理解这个故事。该投行觉得现在是个机会,就是二级市场只可能往上走,往下走的可能性不大。它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
不能把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混淆。如果国外养猪场或者养鸡场来并购,可能有问题,是不是它们会把中国的猪出口到海外去了呢?但是,如果从金融投资者、财务投资者角度,目的也是让这个公司发展,其利益与公司以及大众的利益是吻合的。
国内很多时候并不是很重视猪肉产业这一块,国内资本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中国畜牧业没有发挥最强大的优势,我觉得借助外资和其管理经验把这个产业做得更好,并不是坏事,尤其是作为财务投资者进来,最后是可能做到多赢结果的。
而且,他们投资国内养猪场也不一定要让他们在海外上市,我听说他们也越来越愿意选择A股上市作为退出渠道。当然,国内股市现在不好是另外一个事情,可能一年后又变好了呢。财务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回报最大化。
北京振华投资公司副总裁王军:养猪业现在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
整个农业产业有一万五千亿的市场,该投行并购的这点不算什么,不可能构成垄断。它作财务投资者的可能性很大,有进行投资组合、然后资本运作上市的可能。养猪产业链有2000亿到3000亿的市场,90%都是内资。现在我们太过于恐慌外资了,其实之前也有国外PE进入中国市场,收购零售业、畜产品加工等,比如此前高盛、鼎晖对于双汇和雨润的投资等,这算不了多大的事情。
养猪这个行业资本密集度低,占有资源大,外商可能会看中所占有的农用土地及大量的原料基地。养猪产业链风险还是比较大,现在属于高风险、高回报。成本也在提高,深加工和疫病都是住重要因素,散户养殖风险大。
我们自己的海外农业并购由于技术差距太大,除了资本优势,没什么优势。国内农业存在技术和资金两方面需求,国内对农业投资都是鼓励的。至于农业安全,我认为现在还到不了那个程度。
不过,现在农业投资明显变热。我考察的几个企业都非常优秀,发展速度非常快,我抢都没抢着。不过,投资农业周期会非常长,如果没有IPO这个市场的话,在国内产权交易市场被冷落的可能性很大,除非有特殊的资源,比如农业基地转为宅基地土地,或者其它资源,股权退出时间会比较长,如果没有战略投资者的话,可能周期更长。目前好多企业不喜欢投资这个行业,但是长久来讲没有问题,猪肉的消费在未来二十年会持续增长,养猪业现在是高风险高投入阶段,也会有高收益。
中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毛长青:现在养猪可能不是好时候
猪肉是最大的农产品之一,粮食总产值8000亿,猪肉产值也差不多有七八千亿。我觉得他们来养猪不是什么坏事,这个产业本身就比粮食市场更放开,种粮要土地,土地是限制较大的,而养猪对场地要求不高。从整个养殖结构看,国内规模养殖比例不高,正在从以散养为主、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模式,在逐步走向规模化,这个过程中外资参与没有什么,不可能影响到国内安全,猪肉最终还是取决于市场价格。
我们能控制粮价,但是猪价是控制不住的,因为我们粮食贮备大概占到粮食产量的30%以上,猪肉是没什么政府储备的,是相对市场化的,不论是价格形成机制还是养猪基础条件,都是相对市场化的。该投行参与养猪不是坏事,垄断的可能性很小,要垄断的话,还要与千家万户竞争呢,因为我们现在50%的猪是散养的,他们不可能就能控制猪价了。
撇开该投行养猪与在整合产业链上可能有的关系,外资进来主要原因在于与国外养殖作比较——在中国养猪比在美国便宜得多,一来我们粮价低,二来我们猪肉价格高。
但是,总的来讲是阶段性的,未来种粮成本上升很快,国内粮价未来会上涨,而猪肉价格国内比美国高30%多。更主要的原因是,猪肉价格未来会下跌,猪价实际上有其运行周期,现在已到了高位,猪价将进入下降通道,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无论它还是其它外资PE在这个时点投资养猪业,在时机选择上有问题。尽管长期看没有问题,但是短期看中国猪肉价格会下降。也许过一年来看,它会发现这个时间点是错误的。
有消息称,“其斥资2亿至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场。”
对此,有不少观点认为,国际PE不仅对中国养殖业的整条产业链开始渗透,更涉及中国农业上下游各个领域,应该警惕外资进入,死保农业安全底线。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该投行选择大规模地全资收购中国规模化养猪企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在该产业链中下游的拓展已经占据有利位置。从产业链的角度而言,对肉制品品牌的掌控为其涉足上游铺好了基石。通过购买养猪场,未来其可以选择将养殖企业直接注入中游加工企业,逐步培育肉类产业链,这是对国内猪肉产业的最大威胁。
那么,该投行这么做,到底想干什么?其到底能不能垄断中国养猪业?这与外资威胁中国农业安全有什么关系?为何国外大投行偏偏垂青不起眼的养猪业?这又为中国下一轮投资热潮在产业导向上提供了怎样的风向标?上海证券报本期《互动吧》邀请了大型跨国投行高管、国内投资机构高管、农业经济专家和券商农业分析师,就这一热点话题共同讨论。
⊙本报记者叶勇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三农专家党国英:这与农业安全问题是两码事
养猪行业是高度竞争性的行业,不是垄断性的行业,我倒觉得收购几个养猪场不算什么问题。这与农业安全问题是两码事,哪怕国外农场到中国来种地,也没有关系。我觉得是个好事情。
某著名跨国投行亚洲区副总裁:可能做到多赢结果
外资进来,你要看它能买多少,不是像石油、矿业,在国家战略上看,是个很大的问题。从未来财务回报来讲,外资PE无非是想把养猪场做得更好、更大。长期来看,不太可能有战略性的想法在里面。无非是财务投资者进去以后,呆两年,做个IPO就撤了。长期来看,并不是想控制中国农业产业链,不是说一定要攻占一个桥头堡。退一步说,即使是战略投资,在养猪这样非常分散的市场,该投行买这个程度都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更何况他们是一个金融投资者。
随着中国对农村和农业的重视,对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倒不是一个坏事。养猪企业不是一个高增长的公司,盈利稳定,不像网络和媒体公司。现在二级市场是不太好的,现在投进去可能一两年之后退出,那时候的资本市场对这种畜牧业的公司怎么看,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现在海外二级市场对这一类型企业并不是特别看好,有待于资本市场一两年后能不能理解这个故事。该投行觉得现在是个机会,就是二级市场只可能往上走,往下走的可能性不大。它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
不能把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混淆。如果国外养猪场或者养鸡场来并购,可能有问题,是不是它们会把中国的猪出口到海外去了呢?但是,如果从金融投资者、财务投资者角度,目的也是让这个公司发展,其利益与公司以及大众的利益是吻合的。
国内很多时候并不是很重视猪肉产业这一块,国内资本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中国畜牧业没有发挥最强大的优势,我觉得借助外资和其管理经验把这个产业做得更好,并不是坏事,尤其是作为财务投资者进来,最后是可能做到多赢结果的。
而且,他们投资国内养猪场也不一定要让他们在海外上市,我听说他们也越来越愿意选择A股上市作为退出渠道。当然,国内股市现在不好是另外一个事情,可能一年后又变好了呢。财务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回报最大化。
北京振华投资公司副总裁王军:养猪业现在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
整个农业产业有一万五千亿的市场,该投行并购的这点不算什么,不可能构成垄断。它作财务投资者的可能性很大,有进行投资组合、然后资本运作上市的可能。养猪产业链有2000亿到3000亿的市场,90%都是内资。现在我们太过于恐慌外资了,其实之前也有国外PE进入中国市场,收购零售业、畜产品加工等,比如此前高盛、鼎晖对于双汇和雨润的投资等,这算不了多大的事情。
养猪这个行业资本密集度低,占有资源大,外商可能会看中所占有的农用土地及大量的原料基地。养猪产业链风险还是比较大,现在属于高风险、高回报。成本也在提高,深加工和疫病都是住重要因素,散户养殖风险大。
我们自己的海外农业并购由于技术差距太大,除了资本优势,没什么优势。国内农业存在技术和资金两方面需求,国内对农业投资都是鼓励的。至于农业安全,我认为现在还到不了那个程度。
不过,现在农业投资明显变热。我考察的几个企业都非常优秀,发展速度非常快,我抢都没抢着。不过,投资农业周期会非常长,如果没有IPO这个市场的话,在国内产权交易市场被冷落的可能性很大,除非有特殊的资源,比如农业基地转为宅基地土地,或者其它资源,股权退出时间会比较长,如果没有战略投资者的话,可能周期更长。目前好多企业不喜欢投资这个行业,但是长久来讲没有问题,猪肉的消费在未来二十年会持续增长,养猪业现在是高风险高投入阶段,也会有高收益。
中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毛长青:现在养猪可能不是好时候
猪肉是最大的农产品之一,粮食总产值8000亿,猪肉产值也差不多有七八千亿。我觉得他们来养猪不是什么坏事,这个产业本身就比粮食市场更放开,种粮要土地,土地是限制较大的,而养猪对场地要求不高。从整个养殖结构看,国内规模养殖比例不高,正在从以散养为主、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模式,在逐步走向规模化,这个过程中外资参与没有什么,不可能影响到国内安全,猪肉最终还是取决于市场价格。
我们能控制粮价,但是猪价是控制不住的,因为我们粮食贮备大概占到粮食产量的30%以上,猪肉是没什么政府储备的,是相对市场化的,不论是价格形成机制还是养猪基础条件,都是相对市场化的。该投行参与养猪不是坏事,垄断的可能性很小,要垄断的话,还要与千家万户竞争呢,因为我们现在50%的猪是散养的,他们不可能就能控制猪价了。
撇开该投行养猪与在整合产业链上可能有的关系,外资进来主要原因在于与国外养殖作比较——在中国养猪比在美国便宜得多,一来我们粮价低,二来我们猪肉价格高。
但是,总的来讲是阶段性的,未来种粮成本上升很快,国内粮价未来会上涨,而猪肉价格国内比美国高30%多。更主要的原因是,猪肉价格未来会下跌,猪价实际上有其运行周期,现在已到了高位,猪价将进入下降通道,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无论它还是其它外资PE在这个时点投资养猪业,在时机选择上有问题。尽管长期看没有问题,但是短期看中国猪肉价格会下降。也许过一年来看,它会发现这个时间点是错误的。
- 上一篇
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几个应该探讨的问题
我国现在对农业保险实行的是自愿参与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地方从农业保险的普惠性与大数法则考虑,在政府的行政作用下,已经对水稻、小麦等主要项目采取了半强制性做法。 从2007年国务院确定在全国6个省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到2008年试点工作在全国全面推开
- 上一篇
生猪跌价1/4穗深猪肉价格依然维持高位
与年初高峰期每公斤19元多相比,目前生猪价格已经下降近四分之一,但是在肉菜市场,猪肉价格并无明显下降。在广州、深圳等地,超市猪肉价格基本维持原来的高价,而农贸市场猪肉价格也仅仅微降5%左右。生猪价格降了,为何猪肉价格无明显下降?这其中的利润到哪里去了? 对此,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