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户粮食储备补贴:理由和实现机制研究
目前,采用传统的方式增加粮食产量已越来越困难。如何保持和提升农村储藏粮食的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源头上确保农民食粮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国家对粮食生产环节采取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但农户粮食储备环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农
目前,采用传统的方式增加粮食产量已越来越困难。如何保持和提升农村储藏粮食的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源头上确保农民食粮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国家对粮食生产环节采取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但农户粮食储备环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农户储粮都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 要组成部分,储存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70%以上,保障着9亿农民的口粮,其在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方面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对农民粮食储备环节给予补贴,提高农民储粮的积极性和储粮的质量,建立起系统的粮食储备补贴实现机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对农民粮食储备进行补贴的必要性分析
国情决定农户要储粮。粮食的特殊性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农户需要维持一定粮食储备水平以保证家庭粮食安全。(1)粮食对于农户来说是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特殊商品,其生产受经济政策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生产的不稳定性。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年际间的粮食生产波动往往很大,农民必须保持较高粮食储备。(2)由于我国经济呈二元结构,粮食储备也存在二元性,粮食远没有完全商品化,农民粮食基本是自产自用,国家粮食储备库毕竟存量有限,农村储粮解决了农民的粮食需求,减轻了国家粮食总供给的压力。农户储粮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必要的品种调剂。农户粮食储备可有效弥补国库库容小、储备能力不足、占用资金过大、账实不符、陈粮不能及时轮换等缺点。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和基础地位,决定其需要政府的服务。那么,农户储粮行为是否应该得到补贴呢?
(一)从公共经济学理论理解国家应该对农民储粮予以补贴
市场失灵为政府留出了施展才能的空间。粮食财政补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政策措施,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是政府干预手段,它是用经济形态表现的政治活动。(1)粮食储备的公共产品属性。农户粮食安全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公益性质的,且其社会性、公益性是覆盖全国的准公共产品。(2)农户储粮的外部性。尽管农户储备既具有后备性的安全储备性质,也具有商业性的周转储备性质,但从农户过去和现在的行为来看,不能指望农户为市场储备粮食,也就是说,农户储粮的商品率是很低的,农户靠储粮来增收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第一,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即使农户想为市场储粮,其储粮的规模也有限;第二,农户储粮也是有成本的,包括家庭空间的占用、粮食储备的损耗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对粮食生产者进行补贴,缩小粮食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之间的差距,激励农民种植粮食,防止农业资源外流导致粮食生产过度萎缩,以确保粮食经济安全。(3)粮食安全是政府责任。吃饭问题不但是农民自身的事,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由于粮食储备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农户储备粮食也可以算是一种公共产品的行为。根据公共经济学的责权相对等原则,无论是私人储备还是农户储备都应纳入国家调控体系。而发放补贴也不失为一种控制农民储粮的杠杆。
(二)粮食安全链条性要求政府对农户粮食储备进行补贴
粮食安全是一种包括生产环节、交换环节、分配环节和消费环节的链条反应。所以,要保证粮食安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给予重视。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补贴农民的政策。尤其是粮食直补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评价较高。但这些补贴仅仅局限于粮食的生产环节。农民补贴要进一步拓展视野,树立“大粮食安全”观念,要用“大粮食安全观”来转变补贴方式,补贴要向粮食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延伸。应此,农户粮食储备应该进入到被补贴范围。农户储粮补贴是农民直补新内涵的客观要求。
(三)国家补贴农户储粮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农户储粮能力提升能够减少粮食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在目前我国的粮食三级储备制度下,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两级的储藏损失已经减少到0.1%-0.2%。由于农户储粮条件差,加上缺乏科学储粮知识,储粮损失巨大。做好农户储粮减损,开发“无形粮田”的意义十分重大。以全国粮食总产量48000万吨估算,按照农户留粮70%,储粮损失5%计算,则全国农户储粮损失就达到了1680万吨,相当于近6000万亩良田的产量,相当于山东省全年的小麦产量。按照目前农户储粮的损失水平,如果能够帮助农户改善储粮条件,全国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50多亿公斤,相当于增加1200多万亩高标准粮田。我国农户储粮的设施简单、技术手段薄弱,损失数量相当惊人,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且也对国家的总体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减少农户储粮损失,保证粮食安全储藏,开发无形粮田,逐步构建和完善农户安全储粮技术体系,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由于农民投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在技术、资金、培训等方面提供补贴和支持,来提升农户储粮能力。
2.补贴和规范农户存粮有利于调节市场粮价和宏观调控。(1)就潜在影响来看,农户粮食储备对粮食市场的潜在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即使按结转储备数量计算,如果每个农户减少或者增加20%的储备数量,则合计粮食的市场供给数量将发生近2000万吨的变化。由于粮食供给者结构特点和市场特点,其市场价格具有较大的灵敏性。一个相对于生产量和储备总量而言并不大的供给数量变化,就会引起很大的市场价格的变化。农户储备粮食对粮食市场的潜在的巨大影响,如果利用得当,可以起到很大的平抑市场波动的作用。否则,控制不当的话,也会对市场起到巨大的冲击作用,会加剧粮食市场的不稳定和波动。农村储备比较薄弱。在粮食丰收年份,农民把余粮全部卖给粮食部门,使国家负担加重,仓容不足等矛盾十分突出;在粮食歉收年份,遭受重大灾害情况下,农民抗灾自救能力又十分有限。国家运用有形的财政补贴和无形的信息引导规范农户的储粮行为,保持农户的储粮积极性和提高储粮水平,有利于平缓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2)农户储粮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农村粮食供应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其次,农村储粮缓解了国家粮库容量不足的矛盾。(3)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实现政府储备与私人储备的协调,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对农民储备粮食进行补贴,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储备粮食的花费,同时可以引导农民对储备粮的推陈“储”新处理,帮助政府部门掌握农户储粮的动态,适时调整国家对粮食的政策。长期来说有利于确保农村及国家大局的稳定。
一、我国对农民粮食储备进行补贴的必要性分析
国情决定农户要储粮。粮食的特殊性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农户需要维持一定粮食储备水平以保证家庭粮食安全。(1)粮食对于农户来说是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特殊商品,其生产受经济政策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生产的不稳定性。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年际间的粮食生产波动往往很大,农民必须保持较高粮食储备。(2)由于我国经济呈二元结构,粮食储备也存在二元性,粮食远没有完全商品化,农民粮食基本是自产自用,国家粮食储备库毕竟存量有限,农村储粮解决了农民的粮食需求,减轻了国家粮食总供给的压力。农户储粮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必要的品种调剂。农户粮食储备可有效弥补国库库容小、储备能力不足、占用资金过大、账实不符、陈粮不能及时轮换等缺点。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和基础地位,决定其需要政府的服务。那么,农户储粮行为是否应该得到补贴呢?
(一)从公共经济学理论理解国家应该对农民储粮予以补贴
市场失灵为政府留出了施展才能的空间。粮食财政补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政策措施,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是政府干预手段,它是用经济形态表现的政治活动。(1)粮食储备的公共产品属性。农户粮食安全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公益性质的,且其社会性、公益性是覆盖全国的准公共产品。(2)农户储粮的外部性。尽管农户储备既具有后备性的安全储备性质,也具有商业性的周转储备性质,但从农户过去和现在的行为来看,不能指望农户为市场储备粮食,也就是说,农户储粮的商品率是很低的,农户靠储粮来增收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第一,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即使农户想为市场储粮,其储粮的规模也有限;第二,农户储粮也是有成本的,包括家庭空间的占用、粮食储备的损耗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对粮食生产者进行补贴,缩小粮食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之间的差距,激励农民种植粮食,防止农业资源外流导致粮食生产过度萎缩,以确保粮食经济安全。(3)粮食安全是政府责任。吃饭问题不但是农民自身的事,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由于粮食储备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农户储备粮食也可以算是一种公共产品的行为。根据公共经济学的责权相对等原则,无论是私人储备还是农户储备都应纳入国家调控体系。而发放补贴也不失为一种控制农民储粮的杠杆。
(二)粮食安全链条性要求政府对农户粮食储备进行补贴
粮食安全是一种包括生产环节、交换环节、分配环节和消费环节的链条反应。所以,要保证粮食安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给予重视。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补贴农民的政策。尤其是粮食直补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评价较高。但这些补贴仅仅局限于粮食的生产环节。农民补贴要进一步拓展视野,树立“大粮食安全”观念,要用“大粮食安全观”来转变补贴方式,补贴要向粮食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延伸。应此,农户粮食储备应该进入到被补贴范围。农户储粮补贴是农民直补新内涵的客观要求。
(三)国家补贴农户储粮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农户储粮能力提升能够减少粮食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在目前我国的粮食三级储备制度下,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两级的储藏损失已经减少到0.1%-0.2%。由于农户储粮条件差,加上缺乏科学储粮知识,储粮损失巨大。做好农户储粮减损,开发“无形粮田”的意义十分重大。以全国粮食总产量48000万吨估算,按照农户留粮70%,储粮损失5%计算,则全国农户储粮损失就达到了1680万吨,相当于近6000万亩良田的产量,相当于山东省全年的小麦产量。按照目前农户储粮的损失水平,如果能够帮助农户改善储粮条件,全国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50多亿公斤,相当于增加1200多万亩高标准粮田。我国农户储粮的设施简单、技术手段薄弱,损失数量相当惊人,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且也对国家的总体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减少农户储粮损失,保证粮食安全储藏,开发无形粮田,逐步构建和完善农户安全储粮技术体系,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由于农民投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在技术、资金、培训等方面提供补贴和支持,来提升农户储粮能力。
2.补贴和规范农户存粮有利于调节市场粮价和宏观调控。(1)就潜在影响来看,农户粮食储备对粮食市场的潜在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即使按结转储备数量计算,如果每个农户减少或者增加20%的储备数量,则合计粮食的市场供给数量将发生近2000万吨的变化。由于粮食供给者结构特点和市场特点,其市场价格具有较大的灵敏性。一个相对于生产量和储备总量而言并不大的供给数量变化,就会引起很大的市场价格的变化。农户储备粮食对粮食市场的潜在的巨大影响,如果利用得当,可以起到很大的平抑市场波动的作用。否则,控制不当的话,也会对市场起到巨大的冲击作用,会加剧粮食市场的不稳定和波动。农村储备比较薄弱。在粮食丰收年份,农民把余粮全部卖给粮食部门,使国家负担加重,仓容不足等矛盾十分突出;在粮食歉收年份,遭受重大灾害情况下,农民抗灾自救能力又十分有限。国家运用有形的财政补贴和无形的信息引导规范农户的储粮行为,保持农户的储粮积极性和提高储粮水平,有利于平缓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2)农户储粮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农村粮食供应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其次,农村储粮缓解了国家粮库容量不足的矛盾。(3)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实现政府储备与私人储备的协调,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对农民储备粮食进行补贴,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储备粮食的花费,同时可以引导农民对储备粮的推陈“储”新处理,帮助政府部门掌握农户储粮的动态,适时调整国家对粮食的政策。长期来说有利于确保农村及国家大局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