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走产业之路振黔茶雄风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12-16 14:05 行业分析
2008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评选中,全国17个绿茶金奖贵州夺得10金,成为本届茶博会获金奖最多的省区。贵州茶得到国内外茶学专家和客商的高度称赞。茶博会刚结束,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万人品茗活动就在北京王府井商业街拉开了序幕。短短两天时间,1
 2008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评选中,全国17个绿茶金奖贵州夺得10金,成为本届茶博会获金奖最多的省区。贵州茶得到国内外茶学专家和客商的高度称赞。茶博会刚结束,“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万人品茗活动就在北京王府井商业街拉开了序幕。短短两天时间,10万北京市民品尝了贵州绿茶,好评如潮。贵州绿茶,正以她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和高香馥郁的独特品质秀甲天下,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迎来了发展春天。

  一

  一位贵州茶企老板在参加茶博会时,拿出他的“湄潭翠芽”让人品尝,一些客商非常吃惊地问道:“这是贵州生产的茶叶吗?”该老板哭笑不得。长期以来,贵州茶一直扮演着卖原料的角色,即使是明前茶,也有一大部分是论斤称两出售出去的。据了解,目前全省至少有60%茶叶是按原料卖出去的。贵州茶至今仍养在深闺中,外地知道的人并不多;市场占有率少得可怜,除了少数几个品牌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外,大多数只在本地或贵阳市销售,还有的县甚至只是囿于当地市场销售。

  贵州茶市场占有率不大,主要原因是茶企业市场观念不足,开拓市场意识不强,打造茶叶品牌的力度不够。另外,贵州茶产量低也是一个原因。市场上到处都能看到浙江的“西湖龙井”、福建的“铁观音”、江苏的“碧螺春”、云南的“普洱茶”等,贵阳一些酒店推销的大多也是外省茶,客人们点着要喝贵州茶时,往往回答是本店缺货云云。

  据统计,目前贵州茶园面积已超过140万亩,但除了湄潭、凤冈、都匀几个县市茶叶产量较高外,其他县产量较低。一些人认为:茶叶不愁销路,光本地消费都不够,还用得着开拓外地市场?

  贵州省茶协秘书长王亚兰说,贵州茶不仅属于高品质绿茶,而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如果不占有更多的市场,贵州茶就无法拓展生存空间。

  要改变卖原料的局面,贵州茶叶还要面临一道道坎。省农业厅副厅长胡继承分析:一是总体规模小,导致产业无法升级换代;二是产业发展散、乱、小问题较为突出。全省80余个县(市、区)几乎县县产茶,但大部分县规模只有几千亩,甚至不到千亩,只有屈指可数几个县的规模在3万亩以上;三是标准不统一。由于长期封闭式、小农经济式的各自为政的发展,贵州茶叶品种较多、茶形较多。以毛尖茶为例,都匀与遵义和贵阳的加工工艺又有区别。虽然这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少数买家的口感,却让众多消费者雾里看花,不知所措。

  做市场就是做特色,没有特色就难以占领市场,没有品牌也难以占有市场。近年来,湄潭翠芽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就是证明。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明确了将贵州打造成“中国高品质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这一战略定位,备受国内茶界的称道。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家陈宗懋对此非常赞赏。

  二

  贵州茶叶有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品质,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原生态茶区,茶叶内含物质丰富,具有高香馥郁、鲜爽醇厚、经久耐泡的独特品质。无论从口感上还是品质上,都是全国绿茶中的精品。然而,时至今日,贵州茶叶仍处于产量少、知者少、品种多的“两少一多”的状态。为什么呢?关键是不上规模,特别是在打造品牌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自然就无法在市场上竞争。

  据了解,尽管我省茶叶年总产值在10亿元左右,可注册的茶叶品牌却多达150多种。一位产茶大县的县级干部比喻说,贵州茶叶“品牌装了一卡车,产量只有一箩筐”。这个比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贵州茶叶品牌杂乱现象。

  贵州茶历史上比较早的品牌是“湄潭翠芽”和“都匀毛尖”。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凤冈“锌硒有机茶”、贵定“云雾茶”等品牌,而且县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每个茶企都在竞相推出自己的产品:“毛尖”、“银针”、“翠片”、“翠芽”等,不一而足。

  从局部来看,这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会带来好处,但对整个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来说未必是福音,因为品种越多带来的效益可能越低。凤冈县助理调研员谢晓东说,一次他来到北京著名的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考察。一茶庄老板泡了两杯茶请他品,都是明后芽茶,产地一为贵州凤冈,一为外省。无论汤色、气味还是口感,凤冈茶都高出许多。老板告诉他,两茶质量悬殊很大,但价格却基本相同。老板说:“凤冈茶是好茶,但外省茶名气大,我宁可低价收购这种茶来卖,比凤冈茶的盈利空间大得多。”

  近年来,贵州茶多次在国内评比中获奖,声誉大增。但相对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等老品牌,我们还显得相当稚嫩,市场名气无法与之相比,导致贵州的茶区普遍成为外省的廉价原料供应地,高额利润从眼皮底下被拿走。

  能否培植自己的茶叶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让贵州绿茶的优势资源变成商业上的竞争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贵州茶独具之“环保的、原生态的、高原的”特质,将是唯一性、不可复制性的品牌形象,将会较快成为全球消费者基本印象,继而变成共识,最后成为茶界的共识价值,“贵州茶,甲天下”就绝不是夜郎自大的梦呓,而是世界看得见的现实。

  省内外许多人士剖析了贵州茶还未响当当的主要原因——品牌资源整合滞后,企业缺失联动协作意识。众多企业各自为战,品牌杂乱,知名度很小,难以被国内、国际市场认同。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整合茶叶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县区已经开始采取整合行动。湄潭重点打造“湄潭翠芽”,凤冈重点打造“凤冈锌硒茶”,并要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统一采摘、制作、包装等。

  专家建议,贵州在统一打造绿茶时,应重点推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几种地域品牌,条件成熟后,再精简成一个响亮的地域品牌。贵州茶产业应有一定分工,“省市做品牌,县级做规模”,从源头抓好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强化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严把市场准入关,促使企业按照标准销售绿茶。练成“龙井”式的大品牌大气候。

  三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茶叶专家,都希望把贵州茶业做大做强,使茶业成为继两烟一酒一药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有人评价:“这两年的变化,超过前10年的总和,贵州茶产业整体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贵州茶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渐成气候。但是,放在全国来比,贵州还有一段距离。从规模上来看,贵州在全国产茶大省中还排不上前10名,周边的云南、四川、湖南等产茶大省,茶园面积均在250万亩以上。其次,贵州绿茶同浙江、安徽、四川、陕西等绿茶大省进行市场竞争,他们无论是规模、品牌、市场认识度等都已远远超过贵州。

  长袖才能善舞,没有规模化,贵州茶产业就没有现代化、品牌化。正因为规模化制约着产业发展的步伐,副省长禄智明说:“贵州有信心在三年之内茶园面积发展到250万亩以上,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基地。”据省农业厅统计,仅今年,省里整合资金支持茶产业达到5亿余元。在投入上,贵州正力图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强调建“蓄水池”,首期选择了10个产茶县重点扶持,使茶业集群效应突现。

  做大做强贵州茶产业,成为区域经济一大支柱,已是我省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专家认为,做大做强贵州茶业,要按照“规模大,带动面积大,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向型,新技术,新产品,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做文章。要抓好生产环节,壮大规模效应。优质茶生产县要确立茶产业的主导地位,搞好集约化经营,名茶产区要适度集中,加快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其次,必须提升贵州绿茶的知名度和品牌,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方式,培育品牌和市场。整合品牌,扶优扶强,支持有技术含量和规模优势的绿茶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许多有识之士强调,要把政府行为与发展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借鉴工业组织形式培育绿茶市场主体,关键在于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全省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叶企业普遍缺少发展资金,贷款的渠道又没有打通。现在关键是,银行没有评估,无法贷款。茶园本身就是固定资产,完全可以作为抵押贷款,龙头企业进行扩产、技改、立项、上规模,使茶业早日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贵州湄潭、凤冈等茶区都看到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基本上构建了“公司+加工厂+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贵州茶产业,在贵州经济的大跨越中应当有不俗的表现,我们期待着贵州茶产业早日扬起傲视群雄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