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绿色食品:欲以品牌铺路走红市场
青海高原绿色食品:欲以品牌铺路走红市场-食品产业网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消费观念的转变,健康、环保和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赢得了愈来愈多消费者的青睐。青海省作为世界公认的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凭借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走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道路,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专家认为,青海高原绿色食品发展还存在多重制约因素,要让该省绿色食品真正“红”起来,亟待大力加强品牌建设。
主动打“生态牌” 绿色食品发展形势喜人
记者日前在地处河湟谷地的青海省海东地区调研时发现,该地区在高原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主动发挥生态优势,举“生态旗”,打“生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今年53岁的殷万宏是青海省平安县小峡镇下红庄村村民,去年他建起一座面积1.8亩的日光温棚,按照“养殖业-沼气-种植业”的循环模式,引育适宜本地气候、抗病性强、产量高的农业新品种,发展高原绿色农业。
红彤彤的樱桃番茄挂满枝头,娇艳欲滴。“这种番茄的不同寻常之处是,它完全施用有机肥料,不用任何农药,颜色好,口感好,市场销售好,预计今年这个棚能收入5万多元呢。”老殷笑逐颜开地告诉记者。
据平安县农业局局长范建忠介绍,目前,殷万宏所在的下红庄村有日光温棚200多座,种植油桃、花卉、蔬菜等高原绿色食品,已发展成为平安县重要的深冬蔬菜种植基地,这也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村民们下一步计划建造1000座温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打造沿湟水河百里现代农业长廊,以进一步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范建忠说。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拥有天然草场900多万亩,近年来该县打破传统粗放型畜牧业的长期束缚,大力推广生态、高效和有机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已发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牲畜头数最多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实现了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和草地生态保护的三重目标。
这样的案例在青海省还有很多。青海省委书记强卫说:“对青海来说,生态是农牧业的最大优势,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根本取向。要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牧业优势统一起来,走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生态改善和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双赢’。”
良好先决条件力促高原绿色食品发展
青海省农牧厅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魏克家介绍,青海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气候和资源优势,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青海省地处相对封闭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病虫草害危害程度较轻,同时该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慢,空气、土壤与水资源几乎没有受到污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青海高原生物资源丰富且独特,很多可食性动植物资源“天生就是绿色食品”,且为高原特有、营养价值极高,如黑刺、青稞、牦牛肉、枸杞、沙棘、冬虫夏草等。此外,2008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提出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指出要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高原特色加工业发展。
魏克家告诉记者,日前,青海省向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选送沙棘、枸杞、蚕豆、禽蛋、牛肉干、羊肉干等11种农畜产品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农畜产品无论农药残留、重金属分析,还是营养成分含量对比,都呈现出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特点,优势明显,品质突出。
“监测结果还表明,这些样品理化性能和有效养分,均高于山东、甘肃、陕西等省份同类农畜产品,得到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国资委的高度肯定,认为青海省农畜产品可以放心吃。”魏克家说。
青海省农牧厅绿色食品办公室提供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青海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1个,认定产地81处,无公害种植面积达150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企业达到27家,产品83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8家,产品51个。产品涉及牛羊肉、乳制品、鹿产品、菜籽油、蚕豆及豆制品、食用盐、禽蛋、蜂产品、沙棘、矿泉水、水产品、生产资料等,产品实物总量达到70多万吨,年销售达到5.5亿元,得到监测和保护的农田、草场面积达到2000多万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效果,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高原绿色品牌建设如箭在弦上
青海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省农林科学院等有关专家表示,青海省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潜力,但是由于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长期处于原始生产经营状况,存在发展规模小、农业技术落后、缺乏标准化生产和现代营销技术等多方面制约“瓶颈”,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专家同时指出,青海高原绿色食品只在该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销路,优质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价格普遍偏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成为农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眼下,加强高原绿色品牌建设,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青海省林业局造林处处长李文以青海枸杞为例,给记者讲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青海柴达木枸杞果大、色艳、糖分高、营养足,据诺木洪农场测定,青海枸杞总糖含量高达53.6%-59.6%,而宁夏枸杞总糖含量为46.5%,但是由于缺乏宣传力度和品牌优势,多年来,青海枸杞一直没有真正叫响,无法与宁夏枸杞抗衡。
如何有效利用青海省5亿亩草原、800万亩耕地、2000多万头(只)牛羊和有利的地域优势、环境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实行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场建设,力促品牌营销,这都是今后要放到议事日程上的重要话题。
魏克家等专家建议,要让青海高原绿色食品真正“红”起来,首先务必实施绿色食品名牌战略,突出地方特色绿色,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精心培养一批名牌绿色食品,发挥名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
此外,必须加大绿色食品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发展绿色食品的共识,创造良好的绿色食品发展环境。要充分利用青海国际自车环湖赛、“青海贸易洽谈会”等赛事及展会,举办宣传周、宣传月,集中宣传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
魏克家告诉记者,打造绿色食品、叫响绿色品牌,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关键要不断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全民参与”的品牌建设机制,才能使青海绿色农畜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真正“红”起来。
(经济参考网)
主动打“生态牌” 绿色食品发展形势喜人
记者日前在地处河湟谷地的青海省海东地区调研时发现,该地区在高原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主动发挥生态优势,举“生态旗”,打“生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今年53岁的殷万宏是青海省平安县小峡镇下红庄村村民,去年他建起一座面积1.8亩的日光温棚,按照“养殖业-沼气-种植业”的循环模式,引育适宜本地气候、抗病性强、产量高的农业新品种,发展高原绿色农业。
红彤彤的樱桃番茄挂满枝头,娇艳欲滴。“这种番茄的不同寻常之处是,它完全施用有机肥料,不用任何农药,颜色好,口感好,市场销售好,预计今年这个棚能收入5万多元呢。”老殷笑逐颜开地告诉记者。
据平安县农业局局长范建忠介绍,目前,殷万宏所在的下红庄村有日光温棚200多座,种植油桃、花卉、蔬菜等高原绿色食品,已发展成为平安县重要的深冬蔬菜种植基地,这也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村民们下一步计划建造1000座温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打造沿湟水河百里现代农业长廊,以进一步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范建忠说。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拥有天然草场900多万亩,近年来该县打破传统粗放型畜牧业的长期束缚,大力推广生态、高效和有机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已发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牲畜头数最多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实现了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和草地生态保护的三重目标。
这样的案例在青海省还有很多。青海省委书记强卫说:“对青海来说,生态是农牧业的最大优势,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根本取向。要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牧业优势统一起来,走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生态改善和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双赢’。”
良好先决条件力促高原绿色食品发展
青海省农牧厅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魏克家介绍,青海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气候和资源优势,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青海省地处相对封闭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病虫草害危害程度较轻,同时该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慢,空气、土壤与水资源几乎没有受到污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青海高原生物资源丰富且独特,很多可食性动植物资源“天生就是绿色食品”,且为高原特有、营养价值极高,如黑刺、青稞、牦牛肉、枸杞、沙棘、冬虫夏草等。此外,2008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提出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指出要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高原特色加工业发展。
魏克家告诉记者,日前,青海省向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选送沙棘、枸杞、蚕豆、禽蛋、牛肉干、羊肉干等11种农畜产品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农畜产品无论农药残留、重金属分析,还是营养成分含量对比,都呈现出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特点,优势明显,品质突出。
“监测结果还表明,这些样品理化性能和有效养分,均高于山东、甘肃、陕西等省份同类农畜产品,得到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国资委的高度肯定,认为青海省农畜产品可以放心吃。”魏克家说。
青海省农牧厅绿色食品办公室提供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青海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1个,认定产地81处,无公害种植面积达150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企业达到27家,产品83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8家,产品51个。产品涉及牛羊肉、乳制品、鹿产品、菜籽油、蚕豆及豆制品、食用盐、禽蛋、蜂产品、沙棘、矿泉水、水产品、生产资料等,产品实物总量达到70多万吨,年销售达到5.5亿元,得到监测和保护的农田、草场面积达到2000多万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效果,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高原绿色品牌建设如箭在弦上
青海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省农林科学院等有关专家表示,青海省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潜力,但是由于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长期处于原始生产经营状况,存在发展规模小、农业技术落后、缺乏标准化生产和现代营销技术等多方面制约“瓶颈”,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专家同时指出,青海高原绿色食品只在该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销路,优质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价格普遍偏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成为农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眼下,加强高原绿色品牌建设,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青海省林业局造林处处长李文以青海枸杞为例,给记者讲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青海柴达木枸杞果大、色艳、糖分高、营养足,据诺木洪农场测定,青海枸杞总糖含量高达53.6%-59.6%,而宁夏枸杞总糖含量为46.5%,但是由于缺乏宣传力度和品牌优势,多年来,青海枸杞一直没有真正叫响,无法与宁夏枸杞抗衡。
如何有效利用青海省5亿亩草原、800万亩耕地、2000多万头(只)牛羊和有利的地域优势、环境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实行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场建设,力促品牌营销,这都是今后要放到议事日程上的重要话题。
魏克家等专家建议,要让青海高原绿色食品真正“红”起来,首先务必实施绿色食品名牌战略,突出地方特色绿色,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精心培养一批名牌绿色食品,发挥名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
此外,必须加大绿色食品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发展绿色食品的共识,创造良好的绿色食品发展环境。要充分利用青海国际自车环湖赛、“青海贸易洽谈会”等赛事及展会,举办宣传周、宣传月,集中宣传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
魏克家告诉记者,打造绿色食品、叫响绿色品牌,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关键要不断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全民参与”的品牌建设机制,才能使青海绿色农畜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真正“红”起来。
(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