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本年度肉类食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以下意见

未知 2011-11-29 09:49 行业分析
2011 年是十二五发展时期的开局之年。按照中央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从肉类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对本
   2011 年是“十二五”发展时期的开局之年。按照中央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从肉类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对本年度肉类食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以下意见:
   一、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明确政策取向
   自2010年第二季度起,以美元计算的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西方媒体称之为“里程碑式的超越”。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总量指标的提升,见证了中国的崛起。
   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经济经历了缓慢而不平衡的复苏——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态势晦暗不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世界经济潮流的催化力量在悄然转化。伴随着强劲的增长,新兴经济体或将成为大量溢出资金的流向地,并在其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对其资产价格和物价形成长期压力,推动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中国正面临着通胀压力的严峻形势。
  2010年12月下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一项紧迫任务。2010年我国肉类通涨贡献率负增长,但今年价格的上涨预期压力仍很严重。根据分析,今年肉类价格上涨的压力,将会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成本推动。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为:
   ——饲料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2010年,猪、鸡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和豆粕价格上涨,拉高了猪肉、鸡肉成本20%左右;2011年,为确保粮食有效供给,无论是提高最低收购价,还是从国际市场进口补差,或是提高粮食生产的人工工资,都将推动粮价上涨,进而传导到下游的肉类产品价格。其他如土地、能源、水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也会传导到肉价之中。
   ——劳动工资增加。2010年食品企业的用工荒已经成为生产供应收紧的重要原因。虽然许多企业争相提高工资待遇,仍然难以招到足够的操作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造成食品企业用工难的主因,一方面是由于种地能赚钱、土地出租价格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民获得拆迁补偿款等,农民减少了外出打工;另一方面,是由于食品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加。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企业员工流动性呈现出加大趋势,使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成为推动肉价持续上涨的重要因素。
   ——防疫减灾支出加大。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及周边国家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疫病此伏彼起,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对畜禽养殖业生产影响很大。为加强防疫减灾,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各地相关投入都将不断增大,进入畜禽原料的生产成本。
   二是市场需求拉动。目前,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3000美元,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国内个人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81年的52.5%下降到2009年的35.1%。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量还没有达到台湾地区人均70公斤的水平,增长潜力很大。特别是农民的肉类消费,还有较大增长的空间。据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7850万吨,禽蛋产量276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6%和1.5%,但人均肉类占有量仍低于2005年人均59.2公斤的水平。牛羊肉供应一直偏紧。客观地说,我国肉类市场供求处于有限平衡的状态。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个人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渐进提高,对肉类食品的市场需求必将持续扩大,从而拉动肉价上涨。
   三是投机资金搅动。在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的形势下,社会资金转向炒作农产品而非投资实业,使粮价、肉价不再是单纯的商品价格,而正在成为金融产品的价格。许多基金和投资银行进行的投机活动,可能成为粮价、肉价进一步上涨的动因。
   针对当前形势的特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中央已经明确,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从肉类产业看,国家将继续实施整合生猪产业链的财政专项,大力推进养殖、屠宰、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紧密衔接,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肉品市场的稳定供应。为增强对肉类市场的调控能力,将加大适时、适地收储力度,进一步扩大肉类储备的规模、品种和规格,或必要时增加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
   同时,国家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地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由于肉类食品加工是与“三农”紧密相连的实体经济领域,90%属于中小企业,在成本不断上升、物价严格受控的情况下利润相当微薄。2011年国家如能将社会资金更多地导入肉类食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于我国“十二五”时期逐步培育并形成一个健康的财富积累和增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12月29日国外以《假蛋假蜂蜜假食油后,中国出现假豆腐假肥羊》为题,报道了广州瘦羊变肥羊的黑心事件。据报道,刻意给羊注水的私宰窝点大多散布在城市的偏僻角落,每天私宰羊达上千只,在没有任何检疫检验的情况下流向餐桌。个别私宰点除了注水,还公然私刻检疫公章,以此蒙蔽消费者。(引自《参考消息》2010年12月30日)此前不久,12月22日《中国食品报》以《生产没个准儿,低价丸子一吨能含半吨水》为题,报道了速冻火锅料行业的乱象。还有报导反映,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的肉食摊店将方便制品挂“甲”肉卖“乙”肉的偷梁换柱现象等。这些令人震惊的情况说明,在肉类食品加工中,某些生产者的经营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随着成本不断上升、销价严格受控、盈利日渐微薄趋势的发展,如果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律、标准和监管,类似于注水掺水掺假作弊的现象可能会日益加剧,从而滞阻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思路、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肉类行业情况看,“十一五”期间,业内企业克服畜禽原料价格剧烈波动、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肉制品生产提前达到并超过规划目标,质量安全管理逐步加强,产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企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肉食消费需求与日俱增,肉类供应能力稳步提高的难度明显加大;全国大约90%的屠宰厂(场)还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或半机械屠宰的落后状态,在肉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企业资金积累和技术更新改造投入不足,导致肉品结构调整困难;肉类进口连续三年大于出口,我国肉类产业曾经具有的原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正在弱化,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这种状况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很不适应,亟待改变。
   肉类食品不仅对于物价的稳定影响较大,而且历来是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2011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肉类食品行业内的企业应努力做到:
   1. 坚持依托农牧业,反哺农牧业,强化产业基础。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以“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理念和模式改造传统农牧业,加快传统分散饲养方式向现代集约饲养方式的转变,建立稳固的畜禽原料生产基地,实现肉类加工工业与农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转型,确保肉类生产原料的有效供给。
   2、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确保质量安全。根据国内外市场对肉类食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建立统一、规范的肉类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建立以确保肉类产品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核心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开发名特优新产品,改善肉类品种质量,努力创建优势品牌,引导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3、坚持科技进步,加快改造升级,增强竞争能力。按照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肉类加工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区、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流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加快由作坊式手工加工向工厂化机械加工方式的转变,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坚持产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加快由传统组织结构向现代组织结构的转变,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延伸产业链,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制品加工、肉品流通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协调。按照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畜禽资源深度加工和转化增值,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肉类加工工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肉类加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落实各项任务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发了国内外各界的热烈讨论。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规划和部署,已经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一项国家制度,也是这些年中国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突出优势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实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切实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始终扭住不放,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发展之路。
   从肉类食品的生产供应看,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一)建立稳固的畜禽养殖基地
   根据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肉类加工工业发展的要求,以工业结构调整引导农牧业生产,促进畜禽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的畜禽养殖基地。鼓励和支持肉类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包括畜禽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等不同的组织主体)”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稳固的购销关系,保障畜禽产品的稳定供给,并逐步实现畜禽养殖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为发展特色肉类产品的加工,要加强特色畜禽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保证优质专用原料的持续供给。
   (二)加快屠宰行业的工业化改造
   根据我国畜禽产业的布局和肉类加工工业发展的要求,以畜禽养殖业和肉类加工工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屠宰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贯彻《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加快淘汰落后的手工和半机械化屠宰场,为屠宰企业的工业化改造腾出市场空间;对符合定点屠宰设置规划的定点厂(场),推动其就屠宰加工、肉品品质检验、冷藏运输、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等进行标准化改造,并建立肉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成ISO9000认证;对具备较好基础的定点屠宰厂(场),应引导其通过ISO22000和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点控制)等认证,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为原料肉的质量安全提供技术和管理保障。上述原则同样适用于牛、羊、禽等动物的屠宰。
   (三)实施肉类加工企业品牌战略
   为尽快解决当前肉类产品同质化、单一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问题,要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和扩大对外出口的需要,在肉类加工中切实贯彻“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方针,积极开发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优化产品结构。要加强名、优、特、新肉类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商标。要充分利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加大对知名商标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加强对优秀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商标,名牌 “出海”商标先行,推动传统肉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升我国传统肉类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促进肉类加工企业技术进步
   一是构建肉类加工工业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培育肉类食品科技人才队伍,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设一批现代化示范生产线,形成若干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肉类加工产业集群,为我国肉类加工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积极发展肉类加工装备制造业。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同时,着力提高我国肉类加工装备国产化率和整体发展水平,改变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成套性和稳定性差等的现状。重点开发大中型真空斩拌机、滚揉机和高速灌肠机等肉类深加工设备,开发冷鲜肉、中式传统肉制品、清真肉制品、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发酵肉制品加工设备以及蛋品分拣、包装、蛋液分离设备。加快食品凝胶与风味控制、肉品高活性发酵剂制造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肉类加工工业。根据屠宰和肉类加工工艺过程的特点和需求,积极采用先进的智能化称重、分级、信息和通讯技术,优化和监控生产过程,加速分类、切割、贴标、追溯和检验等各项工作流程,提高流程监控的自动化水平和透明度,降低生产成本。四是加快推广畜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病害畜禽及其非食用肉品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畜禽骨深加工、畜禽血制蛋白粉、畜禽肠衣制品及生化制品生产技术;推广冷加工、冷库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落实各项环保要求,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五)推进以保障肉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以确保肉类产品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核心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大力推进以守法、履责、诚信为核心的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诚信内部核查、诚信风险信息收集评估、诚信危机处理和预警等项管理制度,结合已有的良好生产规范、全面质量管理、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IS09001等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原料肉及其他原辅料进货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产品检验管理、广告宣传管理、合同管理、产品追溯与召回管理。要通过建立企业诚信教育、失信因素识别、内部信息采集、自查自纠改进和失信惩戒公示等项机制,确保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落实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肉类加工企业的诚信经营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六)建立肉类食品现代物流体系
   一是鼓励企业建立肉类食品现代营销网络。推广代理制和连锁分销制方式,鼓励企业在各省、市、区的大中城市设立总代理、连锁直销店;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推动肉类食品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全球采购、营销和售后服务,降低交易成本;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建立符合农村市场特点的肉类食品营销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发展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冷库、冷藏运输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肉品分割配送中心。支持对肉类食品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三是支持技术和管理水平先进的肉类加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举办各种博览会、交流会,促进肉类禽蛋食品流通,推动国内外合作,发展出口业务,提升我国肉类食品的国际竞争力。
   (七)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肉类产业集群
   肉类食品行业是由饲料、养殖、屠宰、加工、包装、冷链物流以及机械装备、食品添加剂、调味品等相关领域构成的产业链条。要以肉类加工为主导,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有利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和利用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和各类污染物排放的绿色产业集群。
   (八)健全肉类产业开放型经济体系
   从肉类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努力促进肉类和禽蛋产品出口的稳步回升;继续做好利用外资工作,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肉类产业经济的发展空间,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不断健全开放型的肉类产业经济体系。
   (九)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在肉类行业取得突破
   按照中央部署,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当前,我国肉类行业的管理体制比较复杂,长期存在多头管理和管理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建议由国务院综合部门牵头,建立有各部门参加的统一协调决策机制,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肉类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并组织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建立畜禽养殖、屠宰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消费等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衔接机制,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切实履行好政府各主管部门的职责。积极发挥肉类协会的作用,提高协会为国民经济、行业发展、企业进步和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