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产品属性是白酒业商业逻辑中的核心问题
1979年至1988年,白酒行业第一次繁荣;1989年至1992年,白酒行业经历四年调整;1993年至1997年,白酒行业第二次繁荣;1998年至2002年,白酒行业又调整五年;2003年至2012年,白酒行业第三次繁荣(中间因金融危机略有波动)。回顾白酒行业的发展历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五 粮 液24.19+0.210.88%酒 鬼 酒20.92+0.020.10%程,我们似乎都能从中总结出许多道理。在我看来,“阳光下无新鲜事”,行业周期波动概莫能外。兴衰更迭,潮起潮落,行业发展、演变的背后都有一定的逻辑、规律作支撑。
就白酒行业而言,白酒的产品属性可能是该行业商业逻辑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结合各个阶段的经济数据看,我们会发现白酒行业的景气度与经济高度相关,白酒就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结合各个阶段的政治生态来看,我们又可以看到每当改革到了关键时刻,白酒首先要受到冲击,白酒就是反腐倡廉的标志牌。茅台如何超越五粮液?抓住“意见领袖”——据反映,三公消费占茅台总销量比重相当大。洋河如何实现收入过百亿?抓团购,其实就是抓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因此,白酒的无限风光是因为政府、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等消费群体的预算软约束。
现在市场明白了这些道理,但是回到2010年、2011年,甚至是2012年上半年,市场并不这么看。当时大家讲的是“消费升级”,讲的是“品牌忠诚度提升”,因为大家确实看到了奢侈品、投资品的疯狂。这个模式我们可以总结为,投资者看到某些现象,给予解释,分析这种原因是否可持续,然后再看导致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容易出现谬误的地方是,归因不正确,不能确定驱动因素何时以何种方式变化。现在某些研究员和行业专家都说,早就知道白酒有泡沫,然后付诸一笑。2011年白酒有没有泡沫?当时茅台终端价过两千,当然有泡沫,可是这妨碍它的股价在2012年上半年继续创新高吗?谁又能阻止酒鬼酒半年之内股价翻1.5倍?也许,简单说一句“市场非理性”可以解释这些问题。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认为群体没有思考能力,只是被简单的情绪推动。K.K在《失控》中写到“简单的结构和逻辑运算,经过数次试错最终能取得优雅的结果”。把两者结合到股票市场中,我们也许不应该只是简单说一句“市场非理性”来消除争论,而应该理解这个犯错和纠错机制,给予过程中每一次“事件冲击”充分的重视,权衡风险与收益。
回到白酒上。简单把白酒的繁荣与调整归结为经济政治中的某一因素并不合适,因为经济和政治是相互关联的,其中经济是前提。鉴于经济复苏和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以及行业疯狂后渠道去库存过程,近一两年内或不能期望行业逆转,过程中的波动则取决于厂家供给变化以及季节性消费变化。
在此情况下,股票投资将更多侧重于资金博弈。截至3月底,公募资金对于白酒的配置比例仅为2.02%,基本属于标配,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大幅下探的可能性不大。年初以来,传媒(出版除外)、安防、消费电子和LED等板块大幅上涨,不少股票创出历史新高。我们相信有一天,市场会像评论白酒一样,“早就知道这是泡沫”,但这解决不了我们目前的困境。唯有相信“阳光下无新鲜事”,小心等待并判断即将发生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