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要发自企业内心
《中国慈善家》: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倡,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个长期的任务,必须落实到经济结构调整上来。同样,经济结构调整也必须在微观主体上有生动体现,这是否也涉及到财富的创造与分配这一关乎慈善的话题?
王忠明:你讲的是时代的大背景,中国的财富走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而且需要给出比较科学的引导。财富到底往哪里走?我不是反对慈善,反对捐赠,这些都要发自企业的内心,要企业家自然而然地捐。
其实,你根本不用着急。比尔·盖茨不做慈善他能做什么?巴菲特不做慈善他能做什么?他不裸捐他能怎么办?他一定要这么做的。这是一个规律,自然而然地,你如果不捐,别人会打你的主意,你早早地捐赠给社会,换来一生乃至世代的平安,这些道理都非常朴素,却也是颠扑不破的。作为中国的企业,你“不捐而捐”、“不裸而裸”,一定是这样,跑不掉的,这是财富的必然逻辑。不要着急,刚刚成长了没有多少天,就赶紧要搞这个赞助、那个捐赠,弄得不亦乐乎,这会影响企业家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环境。环境越好,企业家捐赠的规模、积极性都会与之成正比。
《中国慈善家》:不过,如今慈善已经成为不少中国企业家和富人的内在需求了。中国的富人为什么开始热衷慈善?这显然不能片面地从西方社会所谓“财富原罪救赎”的观念出发来理解。
王忠明:我对你的“内在需求说”并不否认。但从外部因素来看,现在社会对企业家的要求,已经越来越形成一种压力,时刻监督着企业行为,我想这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但与此同时,我认为我们这个社会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要求企业感恩社会的同时,社会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
也就是说,要求企业做一定的慈善,显然是正常的,但是一个企业如果像比尔·盖茨那样受到社会足够理解的话,我想他的企业做得越大就越是社会的。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企业都还不足够大,他们还需要再投资、再投入,还需要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财富支持,要有更多的投资和投入,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就需要有一个分寸。假如说你现在就拥有一千万的总资产,全都捐赠出去,就一定是件至高无上的行为吗?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恰恰不是履行社会责任,而是放弃社会责任的行为。作为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给社会提供较优质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