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大型的食品企业,原料越依赖上游供应商
据统计,国内肉类加工企业自己养殖生猪的比例并不高,最高的也就60%,且规模越大,自给率越低,双汇、雨润的自给率仅为20%~30%。食品企业与原料供应商合作大多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除了收购关系,二者不存在其他隶属关系。这种模式降低了公司投入,提高了利润率,但管控力很低。市场行情好时,农户有很大的违约动机,增加了公司的采购风险。同时,农户很难自觉去提升安全和质量,而公司加强检测要付出更多成本,这都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双汇一错再错?
在瘦肉精事件后,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表示,公司要加快养殖业的发展,下一步要扩建50万头甚至上百万头的大型养猪场。还计划通过资产置换、定向增发以及换股、吸收、合并等方式,将集团上下游相关肉类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重组后的双汇将拥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据专业人士估算,投资比较现代化的养猪场,每10万头猪需要1亿元资金。按双汇现在每年3000万头的屠宰量,全部自己供给则需要300亿元左右的资金。养猪环节的经济收益比较慢,双汇在养殖环节投入过多,必将大幅降低其利润率和竞争力。
双汇的选择反映了关于食品安全的一个误区:只有全产业链才能严格控制质量关。然而,自建猪场就保险吗?猪场建起来了,还要建饲料厂吗?产业链延伸何时才是个尽头?
供应商拥有所有权的合作社模式。该模式盛行于国外上百年,在欧美农业中广泛采用。以牛奶供应合作社为例,奶农们集资(资金只享受银行利息,并不作为股份)或贷款建设合作社,合作社进行乳制品的生产、加工,产生一定利润。奶农们按照各自奶量对总奶量的贡献比例分配净利润。管理权则可以按照一人一票,也可以按照贡献比例分配投票权。这类模式之所以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把奶农对奶源投入的利益跟乳制品产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打破了原先的供应方与食品企业的利益对立,实现利益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