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老大”经营之道
陕甘交界处的长武县枣园镇惠家村,52岁的惠林劝刚从炕上爬起来,就迈着碎步赶到300米外的自家旧庄基上,打开老院子的门,把先一天晚上沉淀好的黄酒装进早已准备好的酒桶,又把酒桶整齐地码放在货架上,下意识地看一眼桶上贴着的“惠老大黄酒”标签,这才回身叫上媳妇张彩琴,下地种谷子去了。
这些金黄透亮的黄酒,是惠林劝的“宝贝”,是他每天最大的惦记。不把黄酒“伺候”好,他不踏实。
从去年4月开始酿酒卖钱到12月底算账,两口子一共收入了3.6万元,全家人均收入远远超过2950元的贫困线。对一家人来说,挣了这么多钱,远远在他们想象之外。
去年正月初七,刚过完年,天还冷,枣园镇党委书记高莉萍和副镇长万萌来到惠家村,登门鼓动惠林劝酿黄酒。
尽管戴着贫困户的帽子,惠林劝却没啥积极性,一口回绝道:“这事我弄不成!酿下酒给谁喝么?”
惠家村当时有52个贫困户,惠林劝家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的“帽子”已经戴了3年。虽然知道干部是好意,但惠林劝就是觉得不靠谱。惠家村在长武县城西南方向14公里处的旱塬上,村西就是甘肃省。左看右看,他也看不出酿了酒往哪里卖。
高莉萍和万萌倒是不嫌麻烦,头天说不动,第二天再来。为了酿酒脱贫的事,他们先后找了惠林劝不下5次。有一次,惠林劝还对高莉萍撂下气话:“酒要是没人要,你就背回去!”
但对这件事,媳妇张彩琴却是一百个支持。一来,因为甘肃的娘家人会酿黄酒,张彩琴从小就学过酿酒的手艺;二来,家里旧庄基上有个废弃的院子,正适合当酒坊用;三来,她相信干部,把他们的话听进去了。
高莉萍和万萌说服惠林劝酿酒的主要理由是:惠家村一带没工业、生态好、民风淳厚,枣园镇要把惠家村打造成休闲旅游度假村。到时候,游客来了,黄酒不愁卖。酒卖得好了,今后的日子就不再穷了。这些话,张彩琴听着带劲。
正月十五,万萌带队,拉着惠家村几个准备搞农家乐的农户和惠林劝,专门赶到兴平马嵬驿,开眼界,见世面。
几天后,镇上派人派车,拉着张彩琴和几个村干部,去了趟几公里外的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崖窑村,向当地的酿酒师傅学习。当时,惠林劝是被媳妇拽上车的。
又过了几天,高莉萍和万萌带着包村干部,花钱请了两个泥瓦匠,帮助惠林劝收拾老院子。可惠林劝却把钥匙交给媳妇,自己甩着个手,在巷子里闲转。半天后,估计干活的人走了,他才踅摸回去看。
一进门,他的眼睛就亮了:院子北边棚下胡乱堆放的麦草、麦壳、柴枝枝都不见了,地上扫得干干净净;原来掉皮皮的墙面,换上了平整光洁的新泥;砖墙的面子上,涂上了崭新的烟灰色涂料。
惠林劝觉得,心头的那一股执拗劲,一下子松了。
很快,镇上配发的货架、制作的门头、从网上订买的酒桶及标签、从企业“化缘”来的灯笼,都“进驻”了惠林劝的老院子。干部从各家各户搜集来的废弃农具,整整齐齐摆放在北边的棚下。这个春天,原本破败的老院子突然间有了生机。
当年4月1日,惠林劝和张彩琴把“惠老大黄酒作坊”的牌子挂到了东偏房的墙上,把酿酒的谷子、小麦、高粱、糜子、甘草、红枣以及水等配料,按照比例倒进两口瓮,正式酿起黄酒。
“惠老大”这个名字是高莉萍起的。她对惠林劝说:“你在家里排行老大,你的作坊和黄酒的商标就叫‘惠老大’吧!”
20天过去,两个瓮里酿出的黄酒,足足装了40桶。惠林劝把酒分给乡邻们尝,大家都说好喝。
两天之后,一群被从县上请来、正在惠家村绘制墙体画的美术教师来到作坊参观,还买了两桶黄酒。惠林劝收入了100元,欢喜得要命。
有那么一天,惠林劝猛然发现,几个月时间,惠家村早已悄悄地变了,变得自己都不认识了:家家户户门前整饬一新,街巷里几乎每面墙上都画满了色彩鲜艳的画;5户农家乐也在县镇干部的帮扶下开门营业。
尽管不完全清楚县镇干部为建设和宣传惠家村做了哪些事,但是惠林劝却清楚地看到,三五成群来惠家村休闲度假的游客真的多了起来,有甘肃灵台的,有附近矿上的,有长武县城的,有西安咸阳的,甚至还有广东、香港的。
当然,不经意间,“惠老大”黄酒卖得越来越多了。有一次,村上来了两辆大车,下来很多人。临走,这些人买了58桶黄酒。仅这一笔生意,惠林劝就收入了2900元。
“酒发酸,要么是发酵时间长了,要么是甘草放少了。”现在的惠林劝,对酿酒的窍门很熟悉。但村里人不知道,酿酒中只要遇到问题,他就悄悄带着媳妇到灵台县学习,前后去了好几次。
作坊里酿酒的瓮,如今已经增加到了7口。每隔三五天,惠林劝张彩琴两口子就会出一次酒。装桶之后的黄酒,一部分摆在作坊的货架上,一部分送到村里的农家乐。
前几天,在村里再次见到高莉萍和万萌,惠林劝开玩笑说:“高书记,你看这贫困户的‘帽子’我今年能不能不摘?”高莉萍并不当真,说:“不摘可以,你把酒坊让出来,我安排别的贫困户经营。”
几个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