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没有下不为例
2008年8月14日
场景一:在无烟厂区,某领导严厉批评一位吸烟工人:“……下不为例啊!”
场景二:车间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生产副总找到该车间主任:“怎么搞的……下不为例啊!”
场景三:送货司机没有按照订单及时送到货,销售经理大怒:“……下不为例啊!”
场景四:销售例会上,销售总监怒批懒散业务人员不务正业,并警告:“……下不为例啊!”
……
在中国各行各业各管理层级,“下不为例”似乎成了管理者常用的管理用语,但这看似简单的“下不为例”,却可能隐含着深层次的管理和体制危机,必须引起企业高层的足够重视。
“谁不犯错误,犯一次错误就罚,不近人情吧!给一次改过的机会吧!”
“老同志过失之错,下次注意就是了!”
以上是与身边管理者探讨“下不为例”问题听到最多的,突然发现身边中国管理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如此的相近:原来“下不为例”大多源于管理者“关心下属”,或所谓的“人性化管理”,但这些管理者却忽略了作为管理者存在的职责和价值。如今,企业竞争日益加剧,尤其是一些行业国际巨头的加入,使得竞争层次更加系统化,在资金、管理、技术、市场、品牌、战略、人才等竞争因素中,管理就像大脑中枢系统组织,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促使企业健康前行。
学术界有句话“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站在微观企业管理角度,笔者理解“科学”的意义,指企业应该建立起规范的流程和制度,这是企业管理的前提,至于所谓“下不为例”人性化管理应该属艺术范畴,是在规范的流程和制度前提下自由发挥的部分。这样分析我们就明确了,发现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按照流程和制度处理问题,规范操作,而不是“下不为例”。
再来看一个案例:某快消品公司售后服务接到一消费者产品质量投诉,售后服务张主任和该生产车间王主任私交甚密,于是未按公司流程处理,只是很客气地告诉王主任注意点,王主任找到下面段长开了个会,警告“下不为例”。之后一周内又接到两起投诉,都以具有人情味的“下不为例”告终。在之后的半个月内,该车间产品质量问题以平均每天1起—2起频频接到投诉,直接导致该产品滞销,公司信誉受损,损失惨重。
有对第一次违规者的宽大处理,其他管理者就会效仿,就会有对第二、第三个违规者的宽大处理,一次又一次的“下不为例”潜移默化地告诉违规者和他身边的人:制度是有弹性的,不必太认真,久而久之就把制度架空了,管理更无足轻重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管理者,就是企业制度的执法者,执法者不作为的“下不为例”就是对违规者的纵容,这比违规者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更大。
另一方面,“下不为例”也不是人性化管理的题中之意,而是把企业上下惯出一身坏毛病。
在问题面前,管理者应带领下属勇于发现问题,承认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落实责任,按照公司规章制度“以此为例”进行处罚并公布之。如果没有制度则在部门内“以此为例”形成制度并不断完善。
企业管理者必须是高效的、务实的,只有这样才能驾驭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破浪前行。长期成功的企业都拥有系统的流程和制度(如啤酒巨头AB公司制度管理、海尔OEC管理等)并严格执行,只有制度才是长期预防和解决问题的良方,管理没有“下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