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看家电下乡
家电下乡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至今,已近一年,声势浩大的活动着实掀起了一股消费热潮,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当然更牵动起许多人的热情:厂家、经销商、农村基层财政人员,在这场多方参与的商业盛宴中,各种不和谐的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以手机下乡为例:
案例1:
A手机自今年3月成为家电下乡产品至今(即将退市),到目前为止依然维持着当初入围的价格,可谓是“金刚不坏之价”,半年多的时间里没有降过价格。仔细追寻下去,原来厂家的意图是该入围型号一条道走到底。更绝的是厂家直接换了一个型号,其外观、功能基本不变,唯一更改了序列号:原来叫A的,现在叫A1或者A+,但家电下乡的产品依然为活动之初的最高限价,享受着皇族的特权。
据统计,零售价格在1000元左右的手机,自其离开生产线以后,平均每天以2元的价格下跌。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如果这部手机3个月过后,仍然未销售出去,它至少要贬值近200元左右。然而一张家电下乡“黄袍加身”,助长了部分厂家或经销商不愿意降价的气焰,一句话:享受13%吧,消费者来买单。
造成这种现状,与入围活动的厂家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观上,厂家可能只顾及眼前利益,认为与家电下乡捆绑,忽视了价格的管理,不愿意调价,调价涉及到对渠道库存机器的二次包装、渠道保价及家电下乡系统价格体系的维护等等;忽视在家电下乡活动基础上叠加促销,这样给其带来额外的成本投入。客观上,市场疏于管理。厂家已给予经销商一定的补贴,但由于对市场、终端价格监控管理不到位,经销商明目张胆的按原标价销售,一副狠狠的敲一杠子是一杠子的无赖嘴脸:从厂家得到了补贴,又从消费者处获得高额利润,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不管是哪种情况,势必给家电下乡活动蒙羞,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整体活动的开展。
那么该如何制止此种情况呢,笔者认为,主办方关键在于建立起一个入围产品的库存预警机制,并落实到位,对于一段时间内销售不佳的产品坚决予以清除。通过加快下乡产品的库存流速,对入围厂家施加终端销售压力,从而迫使厂家积极的采取终端对策,提升销售。
案例2:
A为一个县城的手机经销商,在当地地市都小有名气,其经营着大大小小5家店面,均处于县城商圈内。随着家电下乡活动越来越深入到农村开展,A可谓是春风得意,家电下乡活动伊始,虚高价格,厂家、消费者两端赚取差价。到后来,手机、家电以旧换新,头脑灵光的A索性跟着转,把换来的旧手机、旧彩电翻新,再做个“买一送一”(笔者注:买新手机送旧彩电)的促销活动。活动开展得一个比一个火,一个比一个玩得带劲,颇有讽刺意味的验证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争先恐后,当然他也赚了个钵满盆盈……
当然A的活动持续没有多久,就被有关部门制止了,但A的表现真可谓是“与时俱进”,家电下乡的第一阶段可简单理解为单纯的13%的财政补贴,他按基本的套路打下去:吃厂家,吃消费者;第二阶段家电下乡出新招,结合以旧换新,可谓是组合拳,但这也被类似于A的部分不法商贩循环利用:你来换旧的,那我把旧的再整理,再返给你。第一阶段的价格虚高,欺骗的手段可谓是单一,第二阶段可就是需要大智慧,不可不说是一个奸商。
案例3:
一个小镇,为数不多的几家家电商超,随便到哪个店面逛一逛,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无论是名牌的还是没有品牌的,无论是入围的还是没有入围的,均有“家电下乡”字样,可谓是全部商品全部“下乡”, 这简直是活生生的一个家电下乡山寨版真实再现。
这样的下乡活动场面布置,在让人付之一笑的同时却又引人深思,是否家电下乡也需要有一套标准的视觉识别规范呢?是否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检查力度,对于假冒家电下乡活动产品的部分商贩给予严厉打击呢?
案例还有很多,笔者昨天在终端还遇到一个消费者,4月份买的机器到现在仍然没拿到优惠的13%。当然任何一个活动的开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按照家电下乡活动倡导的初衷,是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组织开展了多品牌、多类型的家电下乡。其实在发展过程中,倒不如说家电下乡活动是相关部门带着企业开展了一场有声有色的联合促销活动,以此刺激广大农村消费者购买欲望,从而带动企业的发展。既然是促销活动,肯定就要有规则,有实施,有监控,有评估;既然是活动,就需要厂家、经销商端正心态,合理合法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不欺骗消费者,最大限度的扩大商品销量,以此来获得利润。
总而言之,只要达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也不枉成为近年的一场大戏。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drvjy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