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奔腾需要广聚人气、不做单一或几个产品专卖店的原因
他喜欢看除哲学外的所有书,尤其是人物传记,但是看完第二天就把书里的大部分内容都忘了;刚开公司时跑去读北大的MBA班,两个月之后便不见人影,“太数字化了,我连电话号码都记不住。而且我再上下去,自己会变。”但是,他让公司的高层都去读。
实际上,他正在发生变化,至少开始遵照商业规则来办事,婉拒一些朋友缺少商业元素的项目。“毕竟公司不是我一个人的。”他说。
因为小马奔腾进入电影市场相对滞后,李明认为很多第一手的资源可能已经被别人占到了。“像冯小刚、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是市场里面不可多得的大师级人物,一个公司有他们是一种福气。”但他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坏事,小马奔腾依靠自己的特色,还是营造了高手云集的繁荣局面。在小马奔腾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用的尽是好蜡笔、好铅笔:吴宇森、宁浩、张一白、陈嘉上等涵盖了老中青三代的导演被他们签走了,在编剧方面,又请来了刘恒、兰晓龙、芦苇这样的金牌选手。
这是过分倚重人本身的一个行业,被冯小刚称为“一个操蛋的行业”。因为它会不断地且最大限度地榨取人的才智和精力,当然还有关乎名利的各种陷阱。所以李明说,做影视公司必须去笼络高手。
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吴宇森走红国内、轰动好莱坞、宁浩凭借一块石头让中国电影市场为之疯狂的时候,小马奔腾还并不为人所熟知——至少在电影行当是如此。所以,李明也毫不掩饰地坦白,的确是需要他们高质量的影片和人品的口碑,迅速推高小马奔腾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可以是小马奔腾需要广聚人气、不做单一或几个产品专卖店的原因之一。而它不希望对某个导演或编剧形成单一倚重状态的另一个考虑是,避免形成某种局限性。如果一个大师长于某个领域,无疑对其他人来说,就丧失了很多机会。而且就算拍出个非常了不起的电影,在李明眼里也只是整个公司的一个项目。他同时强调广告、电视剧、电影三大业务,这也是在融资过程中吸引来众多PE“打群架”的一个原因——收入结构多元化,比较稳定。
启用新人是小马奔腾比较推崇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的导演以前是拍纪录片的,这是他电视剧的处女作。《将爱》也是导演张一白向电影转型的一个尝试。启用的新人中不乏有李明的哥们儿,但他觉得这并不妨碍对他们才能的判断,而且认为不敢用新手的公司是很难在行业里打出一面旗帜的。甚至他还用上了“读心术”——“我觉得他比谁都合适,他没有干过,所以会全身心,百分之二百地投入,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赌本来博这个片子,我干嘛不用他?”
从另一个角度讲,他所追求的是整个公司的匀速发展。“我们首先支持项目。你说哪个片子重要?是靠投资额度、谁写的,还是谁导的来决定?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导演,只是投资额相对不同而已。你不能说张三做一个片子是900万,王五做的片子是一个亿,所以王五就重要。如果拿票房来恒定的话,没准900万卖出来的是5000万的票房,也许投资一个亿的回报方面还没有他好。但是可能一个亿的投资,在它上面花的精力会更多一些,这也正常。吴导(吴宇森)马上要做《飞虎群英》了,公司重视吗?肯定重视,是公司的大项目。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价值都是一样的,我们求的是一个匀速。”李明说。
按照李明的逻辑再往下走,除去个别英雄式人物的作品,电影和电视剧本身就是一个团队的艺术。从编剧、制作到宣传和发行等每个环节,都依靠团队的运作。“成功是团队的成功,失败也是团队的失败。我是这么看的。”所以,他希望小马奔腾拥有不同的导演和编剧,在团结之中有竞争,拍出更多不同种类的电影,也造成小马奔腾百花齐放的态势,如此才会不断提升整个公司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