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最近十年不升反降
创造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国内消费市场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最近十年不升反降,仅为34% ,大大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架马车之中,消费的贡献最低,也是决策者致力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领域。
推进城镇化将直接促进扩大内需,改变需求结构,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中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提高到了现在的45%。不过,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世界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城镇化率从36%提高到60%的阶段是城镇化的加速期。如果国家制定的到 2030年实现65%的城镇化率的目标得以实现,那就意味着未来20年每年平均将有3000万人从农村落户城镇。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史所罕见,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发展形态有着深刻意义。
城镇化意味着必须创造更多的就业,大幅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创造一个庞大规模的中等收入阶层,使之成为消费中坚以及公民社会的主体。如何适应这个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创造和利用其中的机遇也是企业战略不能忽视的命题。
首先,城镇化将会激发新一轮对城镇基础建设和居民服务设施的巨大需求;其次,城镇化把数量庞大的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这必然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第三,由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进入城镇的亿万新居民的消费内容也会随之改变,其潜在的消费需求会得到空前释放。
但与此同时,城镇化也将对社会保障、能源消费和供给以及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巨大挑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医疗健康设施的完善,都是城镇化加速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源稀缺,气候变暖和环境保护都将在不同程度上约束未来城镇化进程。因此,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和谐的理念基础之上。和谐城镇化,就是在法制保障下,确保这一过程公正、高效和可持续。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人与人、城镇与乡村、政府与民众、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和谐城镇化需要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采用系统整体的思路予以推进。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一个长期趋势,它在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房地产、建材家居、道路交通、钢铁、家电、零售、汽车、教育、餐饮娱乐等很多行业都会因城镇化而受益。企业将成为和谐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如何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其战略考量应该包含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自身应当在低碳化运营方面身体力行,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经营流程,并借助新技术做好节能减排,成为一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运营的企业;其次,认识和谐城镇化对行业趋势的影响,通过积极的创新和研发,向低碳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通过服务创造价值;第三,深刻分析和了解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研究这个群体的消费行为和需求特点,创造性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