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村电商需要啥?
来自江苏的鲁曼一直按照传统的“赢家”轨迹前行:大学毕业进入待遇不错的国企,直到她追随男朋友来到盐城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创业。父母强烈反对,周围村民也认为他们是在城市混不下去才回来的。但小两口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希望让青春变得不一样,更希望带动乡亲们富起来,改变农村面貌。”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创业途中,遇到不少难题。先是在资金上受挫。创业初期,他们尝尽了四处借钱却借不到的心酸。养殖上也遇到麻烦,尝试了很多养殖品种,都没有成功,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试错,才选择了好养好卖的火鸡。
通过自筹、贷款和扶持资金,解决了钱的问题。他们建起网络销售平台,扩宽了销路。“农村创业绝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单纯靠热情难以成功。”鲁曼说。如今,他们的火鸡事业走上了正轨,不少外地的大客商慕名而来,火鸡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她说,看到通过互联网把冷门的火鸡变得这么火,村民的看法变了,不少人主动寻求合作。目前养殖基地实现火鸡生态养殖加工销售、羽毛工艺品研发为一体,带动了全国1804户农户。
逃离北上广,回家做电商。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深刻改变了农业农村,激发了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热情。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数年均增幅保持在两位数左右。截至2015年底,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比例从0.5%增至1%。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农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动能。
但“新农民”跨界农业电商有诸多的不适。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郭红东说,不少新农人热情很高,但不熟悉“三农”,不懂农村生产,不会与农民打交道。甚至出现市场渠道打通了,农产品供应却出了问题的状况。只有成为精通互联网和农业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做好“互联网+”农业。
几年前,在北京漂泊多年的王志强用打工积蓄,买了一套电脑和一本网上开店手册,回到老家山西陵县。“北漂”生活让王志强开了眼界,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农民触网,难度不小,第一道坎就是农村网络设施落后。王志强说,当时村里还没有开通网络,他只能到县城网吧注册淘宝。经过摸索,开始出售红枣、核桃、小米等土特产,用手机、摩托车和一根网线搭建起了新事业。但不懂营销推广,让王志强遭受不少挫折。
鲁曼对此也深有感触,一部分农民愿意从事电商,但无奈知识储备达不到要求,不懂得互联网思维,碰壁不少。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专注农民培训的企业,都应找准农民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培训课程。”鲁曼说,她曾和农民一起在网上学习电商课程,里面的专业名词很多,不要说农民不懂,她都听得云里雾里的。
加强对农民进行互联网培训势在必行。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介绍,农业部正加大对“双创”带头人的培训力度,从有经验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创业带头人和科研院校专家中,筛选培养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培养一大批既懂互联网又比较了解农业农村特点的新农民。
农村基础设施亟须完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还较低,“互联网+”大潮已来临,为“三农”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晚一步,就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其他产业的差距。
王小兵说,农业部正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向农民提供政务、事务、电子商务等服务,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互联网的便捷。截至今年5月底,建成益农信息社19316个,提供公益服务273.5万人次、便民服务8945.2万人次。未来两到三年,益农信息社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
农民是“互联网+”农业的主体,也是农村创业创新的主体。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农村网民规模达1.95亿,农村网民中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已达1.7亿。互联网为新农民创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屈冬玉表示,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将会被颠覆,农民会成为有钱赚、有尊严、令人向往的新职业。在家点点鼠标就把地种了、就能把农产品卖出去,在有些地方已经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