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家常的菜养胃

福建日报 2013-03-26 09:28 蔬菜水果
有一种菜食叫家常菜,菜香散溢出一种亲情叫母爱。 从儿时起,母亲给予孩子的关爱似乎一直就是吃。在我的印

      有一种菜食叫家常菜,菜香散溢出一种亲情叫母爱。

      从儿时起,母亲给予孩子的关爱似乎一直就是吃。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活计似乎一直就与吃有关。她的身影,总是穿梭于家中的厨房和不远处的菜店之间。

      半把老黄豆加一瓢水搁灶里煨烂,再加上盐和半块猪肉干,就是母亲将我们兄弟养大的家常菜中的一种。在幼时的脑海中,母亲煮的菜食素朴清淡,却那么有口感。

        包菜,与我家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小时候,包菜是当家菜,色彩单调的包菜,在母亲手中,总能做出花样来:芋皮包菜、豆腐包菜、包菜饺子、肉丝炖包菜……我现在每当吃起包菜,总会想起母亲来。对我来说,总觉得包菜就是“母亲菜”。

       还有另一道菜,也十分罕见,至今少见别人家做过,叫作酸菜土豆丸。上世纪70年代末,母亲与在外工作的父亲分居两地,在偏远的闽东山村任教,身边带着年幼的大哥和我。那时物资极度贫乏,母亲常向农家讨一些形状怪异的废弃的土豆来,将外皮削去后在石杵中碾成泥,而后拌上地瓜粉和酸菜末,搓成一粒粒丸子。然后往锅里一倒,用菜籽油一炒,一阵香气就飘满整个屋子,那酸酸的清甜味道,把我们喂得饱饱的。但母亲不许我们对外说,不是怕被别人学了去,而是怕被旁人瞧不起。我在津津有味地享用美食时,就佩服起母亲的聪慧来。无论是山上的,还是水中的,凡是能吃的,母亲都想方设法地制作成“美味佳肴”。用现在的眼光来衡量,很多菜都应该以母亲的名字来注册商标的。

      母亲巧手制作的菜肴总会带来惊喜,每日的饭菜都吃得我满面红光。一日复一日,“母亲菜”都让我有花样变换的食欲享受。

         后来,母亲调回城里教书,我和大哥也相继长大成人,家里的光景渐渐好转起来。还是在十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某一天,无意中吃到“西瓜丝”这道菜。父亲告诉我说,单位的宿舍为保持环境整洁,不让职工家属养鸡鸭,母亲看着西瓜皮丢掉了很心疼,就将表皮削去,用刨刀将它刨成丝,晒干后用来做菜。母亲在一旁高兴地接过话头:“平时吃腻了嘴巴,就想换个新鲜的,比萝卜丝还下饭!电视上不是经常讲绿色食品嘛。”

      我本想劝母亲,现在生活宽裕了,用不着那么节俭,但母亲先用话将我的嘴堵住了。母亲满嘴挂的虽是新奇和有趣的词语,其实我深知她实际在想着什么。

       母亲对父亲说的话就证明了这点。那是一次我无意中偷听到的:“俩孩子慢慢都成大人了,正是用钱的时候,我们能节约一分钱是一分钱……”说这话时,母亲正在刨西瓜皮。当时我抑制不住情感,泪珠子在眼里打转。我自知劝也无用,深深地懂得,母亲心中那份对孩子们的爱,已化成朴实的持家良方,是这辈子也无法改变的!

       每当我们兄弟俩回家享用餐食,母亲的唠叨就会响在耳边:“胡萝卜能明目,你们天天看电脑,得保护眼睛;青菜要多吃,不要老是便秘;你们要是怕胖就多吃菠菜,吃得再多也没关系;还有香葱拌豆腐……吃吧,吃完了再给你们做。”

       一颗心,忽然在母亲的唠叨声中,变得酸软了。是啊!总说单位事情多,嫌回家太麻烦,坐车加走路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可母亲买菜、洗菜、备料、下厨……她一天天地忙里忙外,却没有想过这些麻烦和距离。

     “我最喜欢吃奶奶煮的菜了!”六岁的儿子嚷嚷。

     注视着孙子狼吞虎咽着美食,母亲总会哄着说:“小乖乖,吃得饱饱哟快快长大……”不经意间,我看到她写满沧桑的眼角淌露着一种无言的快意,一种艰辛酿造的甜蜜。

     家常的菜养胃,母亲的情养心。这舌尖上的母爱,是人间的大爱,这爱足以让我咀嚼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