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酿酒业“节排”的几点意见
众所周知,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酿酒业的节粮、节水、节能(下称“三节”)和减少污水、酒糟(液)、二氧化碳(CO2)排放(下称“三排”),既是每个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本文中,笔者针对酒厂的“节排”工作提出一些个人意见,希望能给企业以借鉴。
一、值得关注的现状
1.2006年酿酒业(不包括葡萄酒、保健酒)耗用粮、耗用水、耗用能(煤、电量)和污水、酒糟(液)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见下表)。
表中仅是一组不完全的统计,但可看出酿酒业是一个高粮耗、高水耗、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值得关注。
2.上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就提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但因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造成“节排”思想观念滞后,“三节”与循环利用资源脱节。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运行机制以及科学的应对措施,致使整个酿酒行业的“节排”工作非常被动。
3.“节排”工作是直接关系到酿酒企业自身生存的大事。如今,以污染换“利润”来发财致富的年代已经过去。在上有政策,下有民众强烈要求的情况下,“三节”、“三排”已成为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而要做到“三节”、减少“三排”,并非易事,代价昂贵。
4.“三节”、“三排”直接影响到酒品的质量和安全。在此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责任心和切切实实的工作。
二、“三节”问题的讨论
1.节粮
1.1 途径
1.1.1 从长远看,酒精和白酒的生产原料都应利用非粮食类生物质为主辅料。在现时条件下,应以薯类和农副产品、野生植物为主要原料,名优白酒和食用酒精才可用粮食为原料,这是节粮的方向。
1.1.2 宏观调控
根据我国的国情与民众的生活需求,现时啤酒的发展应适可而止;江南及沿海一带应限量生产白酒;倡导生产黄酒、保健酒和果汁纯生啤酒;制止配制黄酒;大力发展非粮酒精生产。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笔者之所以提出当前全国的啤酒发展应适可而止,主要原因是:首先,现在我国的啤酒业在吃“洋麦”,脖子被人卡在手里;其次,80%以上的高档啤酒市场被外国品牌占领,同时啤酒企业也大多被外国资本整合、蚕并,致使我们成了高粮耗、高水耗、高能耗等一系列重污染的受害者;再次,我国啤酒市场很多地方已处于“饱和”状态,并陷入劣质或低质低价、互相拼杀的危机中。
说到配制黄酒,即用少量黄酒或不用黄酒,而只用食品添加剂、水和酒精混合的黄酒。姑且不论这种黄酒有无营养成分,其明显的负面影响就是败坏正宗黄酒的声誉。此外,搞配制黄酒的大多数是一些小酒厂,操作人员既不懂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添加时又懒得秤量。笔者就亲眼见过一小业主用手抓了一大把苯甲酸钠撒入一大缸配制黄酒中。因此,笔者主张制止配制黄酒的生产。
1.1.3 推广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创节粮新天地。如培育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把秸秆转化为酒精;用快速热解或催化裂化法将野生植物原料转化为燃料酒精等。这是节粮、有效利用生物质原料的必由之路。
1.1.4 在粮食原料中掺入适当比例的农副产品或野生植物原料用以生产黄、白酒,也不失为节粮的一个好办法。笔者曾于1974年在粳米中掺入17.6%的干甘薯渣生产普通黄酒,出酒率高达254.6%,其质量经第九届四省一市黄酒协作会议的与会专家品评,名列176个样品中的第79位。
1.1.5 我国水果资源丰富,但在采收和贮存过程中经常会有大量的残次果和落果,丢之可惜,可以利用它们酿酒。
1.2 措施
酿酒业的节粮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容置疑。为此,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其得以实施。
1.2.1 政府和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引导,在全国酿酒业中形成一个好的节粮氛围;另一方面,要对用非粮为原料的企业、产品采取扶持、鼓励的政策。
1.2.2 对以粮食为原料,尤其是本地缺粮、但有丰富非粮原料而又弃之不用的小厂,如果其淀粉、糖分、综合出酒率低于国家三级标准,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应采取强力措施给予整顿、甚至关闭。
1.2.3 根据全国酿酒行业的需用量、各地气候以及农作物的种植习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民多种含碳水化合物高的,又便于预处理的高产农作物,如薯类、甘蔗、甜菜等。
1.2.4 企业应建立原料基地、选用良种,以保证生产原料的高质量。应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将增产型、控熟型的转基因粮食作物列为首选的制酒原料。
1.2.5 通过选用、培育高效糖化、发酵菌种以及添加纤维素酶等措施,提高原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和出酒率。按2006年白酒耗用粮量计算,如果原料出酒率能提高3%—5%,就可节粮72万吨—117万吨,相当于360万—585万人全年的口粮(以人均200公斤/年计)。有条件的企业还应组织科技人员积极探索、研究可直接发酵的植物纤维原料,作为酒精的新菌种、新技术。
2.节水
现在我国实际可利用的水量约8000亿立方米—9000亿立方米。目前估算用水总量为7000亿立方米—8000亿立方米,用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上限。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几年的气候变化、水的浪费和污染,也加剧了中国的水危机: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因干旱受灾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平均每年因干旱减产粮食280多亿公斤。因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国内、国际环境的安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