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奶业经过10年超常规发展,使奶业总量翻了两番,至2006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排行第三个产奶大国。中国虽是产奶大国,但它决不是产奶强国。我国的平均年单产水平连4吨/头也达不到,奶源质量也与发达国家相差一定的距离,人均牛奶消费也只有世界人平的四分之一。如何去看待中国奶业的发展?要用辩证的方法客观地评价,即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现在整个奶业发展给人们的总体感觉或最大最深刻的印象是体现在两个字:“快”和“乱”。人们乃至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奶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都非常关注,当中已有一些人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奶业的发展速度,甚至已提出了并担心我国的这种超常规快速发展是否还能走下去或到底还能走多少年,连续多年快速发展当中是否隐藏着泡沫成份?是否有潜在的危机?业内有些学者也从居安思危的角度提出了和认为这种超常规快速发展会导致过多地浪费资源和耗能,不利于和谐可持续发展;一些专家分析后也认为,无序混乱的快速发展,会给我们的居住环境、生态环保(如超放牧密度破坏草原席坡而引发沙尘风暴)、人类健康(如人畜疾病感染、添加剂乱用滥用、长期饮用抗生素残留奶、香精特浓奶、闪蒸奶对健康的伤害影响)等带来危害与负担。发展奶业关乎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关乎到几百万奶农的就业和致富,涉及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不但提倡要搞绿色、环保、生态、健康、和谐的奶业,而且还要考虑它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就目前我国的奶业发展状况而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混乱无序中快速发展”。基于责任使然和对中国奶业的关心,现就当前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如下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奶业问题分折对策 一、当前中国奶业发展几点特征表现 (一)、牛奶消费的主战场在城镇 我国的牛奶消费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非市场化的牧区牧民的自产自销;第二种是市场化的消费者消费形式,目前我国所产的大部分牛奶是通过市场渠道和方式销掉的。我国的牛奶消费由打破凭票限量供应到现在的完全市场化敞开供应,这段历程整整行走了近半个世纪。今天的牛奶消费市场虽已基本形成,但城乡消费很不均衡,且存较大的反差。牛奶消费的主战场仍然在城市,这是业内几乎一致的看法。但一些乳品企业或经销商在做中国牛奶消费市场分析时都会得出这样的一个评价,他们认为目前城市的牛奶消费已达到了饱和状态。是否真的已达到饱和?从一些专业的市场调研公司他们对城市居民饮奶需求和有效支出所比例的情况来看,城市的牛奶消费仍存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另一方面,现已进入了一个老年人社会的时代,在这庞大老年人队伍群体中,由于长期缺奶、断奶等因素,他们当中存在许多可培养的饮奶者;我们再看看,我国每年生产增长出来的约20%这一部分牛奶,也基本上是全被城市居民所喝掉的,每年增长的这部分牛奶从未见乳品企业的牛奶将它倒掉。显然,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城市的牛奶消费远未达到饱和状态”。至于个别地区某个时期出现了杀牛、倒奶,那只是一种区域性、阶段性的个别现象。所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产品加工能力不匹配或所在乳品加工企业处在不正常的生产状况,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目前的农村牛奶消费市场基本上是一块处女地,还有待开发。农村的牛奶消费水平只有城市的5%至10%左右,农村牛奶消费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是受制于经济水平和购买力。农村的牛奶市场要发展起来仍需时日,但它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二)、外资企业以新的形式进入中国奶业 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世纪末,国外乳业巨头已有十余家例如卡夫、柏玛拉特等以直接投资办厂的形式进入到中国奶业市场,但结果是因水土不复而撤退。近一、二年来,一些跨国品牌外资奶企又发起第二次冲击波再次登陆中国奶业市场。目前止,新西兰的恒天然已联盟三鹿,法国达能与蒙牛又结缘,台湾统一与完达山已完婚。上述外资企业吸取了第一轮进入中国市场失败的教训,在形式上已有改变,他们不再取用单兵直入单兵作战的旧套路,而大多选择了合作加盟的方式。他们选择的合作加盟对象是有条件的,更多的是看上了中国的那些大型龙头企业,甚至是这些企业已经上了市或正准备上市。资本和技术是这些洋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大本钱,出资最高额已达七、八个亿元。这些外资奶企的界入和加盟,一方面将更快加速中国奶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亦将使得这一行业的竞争趋向更加激烈。 (三)、草原双雄迈向寡头垄断远抛二三阵营 来自内蒙古伊利和蒙牛这两大被称为中国乳业草原双雄,在他们的身上人们发现了他们具有成吉思汗当年横跨中原征服欧亚那种气概和霸气。2006年伊利的营销业绩为163.39亿元,蒙牛为162.464亿,两者相差仅为0.926亿,他们齐齐稳坐中国奶业第一阵营称雄;2007年蒙牛、伊利的销售业绩将会齐齐突破200亿元大关,双雄霸主地位牢不可破。相比之下,在第三阵营逗留过并曾经坐过中国奶业老大第一把交椅的上海光明乳业,近两年来已被他们远远抛在后面,2006年的销售业绩只有71亿元。新希望、三鹿等这些后起之秀的业绩与上海光明接近,但想进入第一阵营还尚缺足够的实力。北京三元早几年就成了伊利、蒙牛的手下败将,它只能老老实实地逗在第三阵营中打滚司机突变。伊利、蒙牛双雄至目前止已在市场上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大比例的市场份额归揽它们的怀中,呈“垄断”态势。有人认为,现在的奶业资源分配和市场格局是很不合理的,这不利于中国奶业走出低层次的无序的竞争,也不利于中国奶业真正步入良性竞争和有序可持续发展。 (四)、放心奶让人难放心质量安全已引发消费者对行业信用危机 最近几年来,在奶业这一行业暴露出来的“丑闻”接二连三地发生。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乳品企业把主要的经营精力放在市场份额的抢夺上,而对奶源质量、产品质量的重视有所疏勿。阜阳大头娃奶粉事件、山东人造假牛奶事件和被央视暴光的陕西人造假牛奶事件等一次次的牛奶危机事件,已使消费者的神经一次又一次地绷紧。据某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已有71%的被调查者开始对乳制品企业的诚信及产品质量保证表示出不信任或怀疑。然而,在此时此刻,我们的许多企业还在天天喊“放心奶放心饮”。我们的牛奶是否真的100%能让消费者放心饮用?依我看,这不见得。例如有一些已取得了全国消委会推荐和认为是信得过的企业,甚至是已拿到了国家免检产品的殊荣,往往正是这些被“捧出来”的殊荣企业,他们的奶源质量、产品质量却无法让人感到放心,产品质量问题投诉率就非常高。甚至,为了获取高额暴利,这些企业还不惜欺骗消费者,往牛奶随乱添加一些有争议的添加剂,之后紧跟着就来个卖高价钱。 (五)、成本上涨迫企业出怪招应对 随着全球性的原料上涨因素影响,国内的肉类、酒、水、饮料、食品等都已相应地作出了价格调整,但奇怪的是,牛奶价格就是“按兵不动”始终涨不起来,甚至是“不敢”涨。因为一涨,就触动了非常敏感物价问题,前一段时间就敏感到谈“涨”色变。鲜奶收购价格、奶品终端销售价格,说声调价说声调价十分艰难,该涨的不涨,不该升的飙升(原材料价格)。这边市场价格提不起,那边的产品成本在不断地增加,加之奶业行业本身就是利润低微的行业,大部分乳品企业转化或化解高超成本的能力本身就不强,原有利润空间本来就不大,在这种情形下,一些企业为了保生存,只好被迫出手采用“高端产品高端价位”这样的怪招奇招来应对上涨成本的化解。这种被人们称之为“走高价高端路线”的具体做法是,以推出一种新的产品名堂,并冠以某些奇异的功能性因素或宣传亮点,把产品的原大众化价格一下子拉升至高位,通常拉高的价差是原售价的50-80%,甚至是1倍以上,有些企业还将这种变相提价手法,或者说是暴利的获取手法称之为“利润的新增长点”。其实,对这些企业的这些举措或做法,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是给市场迫出来的。若不是原材料不断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压力,一般而言,这些乳品企也不会冒然使用这种高获利的手段。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种高比例获利润手法,我是持不赞成的态度,因为它有获取暴利之嫌疑。但站在另一角度上讲,它对打破当前牛奶比水贱卖这一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乳品企业在效仿和跟风这种做法,如果参与的企业在不断扩大,所涉及的产品品种随之越来越多的话,搞不好若干年后,也许真的会有巅覆现行牛奶价格这一天的出现。就目前而言,类似蒙牛“特仑苏”这种“天价”牛奶,在中国只有很一少部分消费者光顾。因为大部分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或购买能力还一时跟不上这种高消费的需求。有人还据此戏称说:中国的高端牛奶市场走不远。另一方面,我对这些所谓的高端高价奶持有另类的看法,这种通过“高端产品”转付企业成本上涨而同时又能获取高额利润的做法,不见得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使用;其次是,所谓的高端牛奶,高端也高不到哪里去。从目前市面上销售的高端牛奶其高品质来看,没有多少个产品真正能达到高端奶品的要求。还有从营养结构组成来讲,牛奶的营养结构与组成是比较稳定和合理的,一般来说,它们不会因地域或国家差异发生多大的变化,也不会随着时间、年代的转移而改变。有人说,今天的牛奶和一千年以后的牛奶都是相差不大的。一些生产企业只是往普通牛奶添加了某种添加成分就将它吹捧成高端牛奶,这种牛奶,实质上它的宣传广告效应大大高于它真正的功能性。虽然,时下已有许多人并不太看好高端牛奶市场,然而,实际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跟风、在效仿,在吹捧,在视作为时髦。 (六)、饲养方式守旧好奶难求 中国的乳品加工泰斗骆承庠教授讲过:“没有好的牛奶做不出好的奶产品”。在牛奶加工设备的先进性上,中外之间已不存入多大的差异,但同挡次设备做出来的牛奶产品在质量、口感和风味上就存有较大的差异。为什么我们做出来的牛奶不如外国牛奶好喝?这就是因为缺乏优质的奶源和使牛奶的风味很好地保持下来。通过调研,乳品加工企业经常感慨“巧妇而无米之吹”和“好奶难求”。奶质差的基本原因,是在于饲养方式和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奶牛饲养仍有相当一大部分仍为每家每户三、五头散养式并为人工手工挤奶为多,奶挤出后缺乏条件将它立即降温存放,这样的牛奶易被污染变质。目前所流行的所谓公司+农户这种经营模式,仅是反映出奶农与乳品厂牛奶交售买卖这一层关系,这种模式难于解决牛奶质量问题。我国目前在推进奶牛饲养“六化”方面未能跟得上(是指集约化、规模化、基地化、挤奶机械化、奶源优质化和核心牛群优化),推进速度非常缓慢,广东、上海、福建、北京等这些城市在这一方面做得相对比较好一些。上述这“六个化”的程度越高,乳品加工厂获得优质奶源的条件和机会才会有保证。 (七)奶牛“两病”净化艰难影响牛场效益 奶牛“两病”在全球奶牛养殖中,近几年来都呈上升态势,且严重地威胁到奶牛业的饲养发展,也使奶农的利益受到损失。我国奶牛“两病”的防制与净化不容乐观。有些奶牛场,年年在“两病”防制,但就是“病根”难除,离净化的要求甚远。甚至还发生一些奶牛场采取一些小动作对抗高牧兽医防检疫部门的“两病”检疫,使奶牛“两病”无法得到彻底要除和净化。除此之外,乳房炎、蹄病、不育、胎衣不下、流等这些奶牛常见疾病,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广东有一大型奶牛奶场,去年仅腐蹄病的被动淘汰率就高达10%以上,损失的经济价值达300多万元。另据中国奶协近日所透露的一组奶牛数字表明,2006年全国的奶牛存栏增量只有3%,而2005年的存栏增长率是超过10%以上。造成两年之间大比例的倍率差异,据说是奶牛的淘汰率过高所至。奶牛“疾、疫病”已经成为奶农心头上的一块心病,它们老是缠绕在奶农的身边怎么也不愿远离他们而去。 (八)、成本上涨价格瓶颈卡壳 今年以来,由于受原油和谷物(主要是玉米)价格上涨以及气侯等因素影响,全球牛奶价格处于一片涨声之中。我国的奶牛饲养成本和奶品加工成本也不例列,上涨指数高达20%至30%之间。按市场经济价格规律或按理来说,随成本上涨而产品跟进提高价格,这是无可非议的事。然而,中国的牛奶涨价涨不逢时。前段时期,鱼、猪肉、方便面等都在涨价,这已把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迫至崩溃的边沿。此时牛奶想跟风提价,只能说声“爱你不容易”。产品终端市场价格提不了,乳品加工企业又何来有钱给奶农提高收奶价格?这次价格风波利益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奶农,奶农的牛养不下去,他只能把牛卖掉、杀掉。供应鲜奶给广东的福建南平地区,前几年的奶牛饲养最大规模达5.8万头,最近已锐减至2.1万头。全国已有40%以上的奶农已处在亏本经营状态,这都是牛奶收购价低提不上去惹的祸。 二、我国奶业发展乱在哪里 由于我国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处于转型时期,一些行业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以及在快速发展当中存在着一些混乱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台湾在上一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曾发生过这种状况。我国奶业10年发展指数翻两翻,关于这一点世界奶业界已予确认。按奶业行业的发展规律特性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年发展增长率应该在7~8%的范围,这才是个正常的合适范围。进入21世纪之后这6-7年来全球的奶业发展年均增长指数一直徘徊在2.5-3%之间,有相当部分的国家还徘徊在1%至2%之间缓慢发展。我国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长指数已达到了21-23%,足足高出了世界奶业平均增长水平的6-7倍。这种高指数高速度的发展,其本身就是极不正常的一个事情,不正常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一些混乱。对中国奶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怎么去评价?从牛奶生产、乳品加工、市场销售、牛奶认识或消费引导等这几个方面情况去分析、评判,我们可以讲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说是“乱中快速发展”。而这个“乱”字到底乱在哪里? (一)、奶牛饲养混乱 1、连续多年盲目从国外引进奶牛,不注重本地奶牛品种的改良,在奶牛流通中还出现染毛色的人造假奶牛。 2、只强调以荷斯坦黑白花奶牛饲养为主,疏勿了娟姗牛、水奶牛、耗牛等带中国地方特色的品种奶牛的拓展和开发利用。现在的奶牛饲养状况是,除了本地的一些品种之外,就是一头黑白花牛养遍全中国,不管是亚热带的南方,还是寒冷的黑龙江,或是高原青岛、新疆,处处易见黑白花牛。 3、奶牛饲料供给不稳定,有什么吃什么,饲料草种频频变换,营养缺衡,内外应激严重,直接影响了产奶量。 4、该淘汰不淘汰,老弱病残的奶牛让其照样产奶,甚至将其照样当产母牛来售卖。 5、只追求产奶量,不讲究奶质量,甚至还有个别奶农渗假造假牛奶,例如最近被中央电视台暴光的陕西渗假、人造假牛奶事件。 6、奶牛良种近亲繁殖,甚至个别地方奶农还采取劣种滥配,使用本地黄牛与黑白花交配。 7、在奶牛的省际、县际交易流通中,“两病”检疫存有漏洞,牛群抵达新场的隔离措施不够落实。 8、奶牛“两病”防制工作把关不严,年年防疫年年达不到净化标准。业内有人预言,如果再不重视和重抓奶牛“两病”的防制净化工作,再过10年、8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后,一些地区的奶牛恐伯要进行“大换血”,换句话说,这些地区到时恐怕连几头健康奶牛都会难找到。 (二)、奶源收购混乱 1、一些乳品企业用奶,实行“只摘果子不种树,只搞产品加工不养牛”的政策。 2、收奶单位利用单方检测权,盘剥奶农利益,合格视为不合格,一级奶按二级奶价计算支付。许多奶农向乳品厂提出质疑:同一奶牛场,同一牛群,同一种挤奶方法,同一种消毒处理方法,同一种饲料配方,昨天所产牛奶为合格,今天就变为不合格?很显然,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人为因素而非技术因素问题。 3、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人工费、水电费、汽油能源和饲料价格都在上涨,但就是收奶价难上涨,一些奶农为保不亏本,只能瞒着良心往牛掺点水。 4、个别地市区如陕西还出现了一些“奶霸”强行压价收奶,并进行掺假造假,扰乱了奶源市场秩序。 5、一些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设卡不准本地区奶源外流。 (三)、乳品加工混乱 1、还原奶的使用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2006年的全国进口奶粉仍超过13.4万吨(另还有近30万吨的乳清粉还未予计算在内),一些企业使用了还原奶且还不按规定在产品包装盒上矛标示。 2、一些企业使用一些乳清粉(非食品级)用以雪糕、冰淇淋、乳酸饮品等产品的生产,用其代替纯正奶粉或牛奶。 3、滥用乱用和过量使用添加剂,例如一些饲料级的甘氨酸代替乳蛋白质。 4、将牛奶人为调香浓,还把它说成是纯天然的。 5、将生产日期推前或押后标注,特别是在市场处于低峰时期和产奶量处于高峰时期这一交差季节,“早产奶”现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个别企业,他们连学生奶的生产日期都敢往后标迟60天。 (四)、市场秩序混乱 1、包材等材料升价,说升就升,无需与你商量。 2、奶产品的价格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且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3、企业诚信缺失,玩手段,误导和欺骗消费者。例如一些全属于乳酸饮料的饮品,则打着牛奶的招牌把它说成是“早餐奶”;又如,明明是死菌或者是在饮用之时连一个活菌都不存在的,但却把产品说成是活性菌奶饮品;再如,明明知道所有牛奶中都含有长骨头的主要原料---是钙质,但却把自己往牛奶中添加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等添加物的牛奶说成是“留住钙造骨头的牛奶”,。前一时期还有个别企业拉上一些不负责任的专家一直在将“造骨头牛奶蛋白”炒得沸沸扬扬,甚至达到了疯狂的地步。还有一些大型企业,在几年前就开始联手向市场狂推UHT奶和特浓奶,把人为调香说成是来自“天然草原”。最近一、两年,这些大企业又调转了推广推介的风头,狂转为推乳酸饮料,甚至还把乳酸饮料说成是“奶”。 4、产品命名混乱,一些企业对产品名称命名的自由度和随意性非常大,自己想怎么起就怎么起,想叫什么名字就叫什么名字,例如特浓奶、早餐奶、晚上奶、酸酸乳等,他们在蒙蔽消费者的眼球,在误导消费的消费取向,消费者已被这些产品名堂弄得糊里糊涂。 (五)、标准混乱 在近3万种食物中,那些东西可吃,哪些不可吃或少吃?这应该凭什么做判断准则?答案是食品的安全性。那么,拿什么来衡量食品的安全性?是标准。标准,是衡量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一个尺度、一个指标,也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卫士。在食品安全法规、规程保障中,可以说它还是法律的补充,它能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保障的需要,而且它又是食品生产技术水平的体现。也可以说,没有了标准就等于没有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食品标准的制定和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我国也不例外,目前全国的食品标准大约已超过3000个,涉及到奶业行业(包括与奶业有关的上、下游的乳畜品种、奶牛养殖场及其环境、饲料及饲养、疾病卫生防疫及检疫、生产设备、牛奶检验、牛奶运输及贮存、产品加工与检则等)的相关标准就有321个。在上述这些标准中,自1982年至今这段时间发布并仍然有效的奶业标准就有204个(这当中不包括奶牛饲料及其检验方法在内的标准),当中有国标等部门制定的国家标准119个,由农业、轻工、环保、卫生、质检、商业、商检、机械等部门制定的农业行业标准或部颁标准共有85个。这些标准,由于是经多个部门各自制定,以及制定者或起草承办人所受到跨行业专业知识和情况了解等方面的限制,被制定出来的标准本身就存在许多缺陷乃至错误。当中还有许多标准是相互交叉的、重复的。同一类别的标准,各个部门所标出的具体数字指标又不相一致,以致使生产企业在执行中经常发生尴尬;有些标准早己不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可以讲己处于过期失效的状态,但它仍被空挂在那里;有些标准,由于在制定过程中就脱离了我国的国情,一公布就立即遭到行业的“群起而攻之”,甚至是有一部分条文是欠可操作性而根本上就不能执行。例如2003年由卫生部、国标委制定出台的GB19301-2003《鲜乳卫生标准》(生鲜牛乳中不得检出致病菌);2004年国标委制定出台的《食品标签通则》和被业内称之为“禁鲜令”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巴氏奶不能标鲜);2005年农业部制定的《液态奶糠氨酸检测标准》;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在拟定起草的《食品标识标注规定》(征求意见稿:牛奶不准标鲜)等。牛奶加工企业普遍反映,他们很难适从现在我们国家现行的这套食品标准体系。 三、促使我国奶业超常规发展的几个因素与背景分析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年均奶业发展增长指数一直处于21%左右,这样一个高增长率在世界奶业发展史上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连世界奶业发达的国家都感到惊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一个基础或者一个背景和它的发展条件。中国奶业能在这一时期取得超常规的发展,它的发展背景,就是它遇上了我们中国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同样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只有在这么一个大的经济环境气候底下,才能刺激和拉动奶业这个行业的发展。能促使我国奶业快速发展的一些背景或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受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拉动 在上一世纪末,我国的家禽蛋品果疏等农副产品,已达到了自供自足有余的地部。在这样的情况底下,国家便正式提出了一个很大的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计划。这个农业产业调整的基本精神,就是不能再把农民的土地仅仅种上几棵水稻和小麦,而要拿出适当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其它产业,例如水产畜牧业等。而奶业则是被国家列入受调整和鼓励扶持发展的一个产业。因此,国家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奶业列入了重点优先扶持发展的一个农业项目,并从政策上、财政上等各方面广开绿灯,这包括政府给奶农补贴购买奶牛款、冷冻精液补贴,允许从国外成群购进奶牛和对奶农实行不征收税费等多项优惠政策。 (二)、奶业行业还存有一定的利润诱惑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上一世纪末这一段时期,人们的投资方向往往是放在电器、汽车等这些工业项目,或者是房地产业为多。农牧业的吸资能力显得非常脆弱。正因为这样,奶业的投资被许多人所遗忘或者根本上就未入眼球。奶业本身没有遭到密集型的投资,其竞争就显得温和了许多。由于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故使奶业这一行业的利润较其它行业要高出许多,行业利润前景仍十分诱人。正因为存在一定的可观的利润空间,才引来了许多资本或者国外的奶业同行加入了中国奶业这一行列,使得中国奶业逐渐地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投资产业。例如,牛奶包装方面的利乐公司、国际纸业等多家外国企业就长期驻扎在中国市场,雀巢、美赞臣等多家洋奶粉也扎根中国市场,法国达能、新西兰恒天然等国际奶业巨头也加入到中国奶业的发展团队之中。 (三)、第一阵营的几大奶企高速发展拉动和加速了整个中国奶业的发展 从有关统计资料看出,中国奶业发展的增量,特别是在乳品加工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主要是来源于第一、第二阵营的一些龙头企业。例如伊利、蒙牛这草原双雄,近几年的年均销售总额都保持在50%以上,光明、三鹿、新希望、完达山、三元、佳宝、银桥等这些乳品企业都在不同的程度获得了很大增量的发展。上述这些企业,都已经成为中国奶业的火车头,它们的自强和扩大,大大地拉动和加速了中国奶业的发展。 (四)、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盲目鼓动农民养牛 发展奶牛业,需要具备三大硬件,一是资金,二是饲养技术与经验,三是产品市场销路。但是上述这些条件完全不具备,或三缺一、二的情况下,一些贪功的为了政绩的政府官员还是在强拉和动员那些不会养牛的农民去大办养奶牛。一些农民从来就没有饲养过奶牛,他们只能把奶牛当作耕牛、肉牛来养;他们缺资金,就只能借去贷款,或从政府中获得一点补贴。由于有了政府的号召和扶持奖励,农民们就一窝蜂地跟进盲目地把牛养了起来,养牛的人多了,牛奶也就自然地多了起来。但是牛奶销售不时遇上了“肠梗塞”,加之农民的奶牛饲养技术掌握得不到位,结果导致许多农民家里养了三五头奶牛,并末见富得在流油,新楼房也未见建起来,倒是欠了人家一身债。更为可怕的是,形成了一股全国养牛热,不管有没有本钱(靠借贷),也不论懂不懂得养牛技术,人养我也养,一窝蜂齐养牛。 (五)、随着人们对牛奶的了解认识牛奶消费市场已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生活好了,就自然地会想到改善一下生活,营养和健康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是他们的首选。经过专家、协会多年来的牛奶宣传,饮用牛奶的人已越来越多,一个牛奶消费市场已逐渐地形成。牛奶消费是刺激奶业发展最直接的原动力。据调查,在城镇居民的日常有效支出中,用于牛奶消费的支出已逐年提高。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牛奶消费市场而言,虽然刚刚形成,然而,它的市场规模、市场吞吐量、市场成熟程度等仍不尽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传统饮食习惯有关,与营养、健康专家的消费引导有关。 四、对2007年中国奶业市场的几点预测 (一)全球奶粉因原料价格上涨因素导致全面涨价,今年的进口脱脂奶粉价格已从去年的3.6万元/吨涨升至5.3万元人民币/吨,全脂奶粉已涨至3.7万至3.8万元/吨,乳清粉每吨高至2.6万至2.7万元,而2006年的全脂奶粉和乳清粉的同期价格仅为别为2.5万元/吨和1.1万元/吨。进口奶粉的高企价格,在未来二、三年内,不会有多大的下调。国内的进口奶粉总量将会因此而有明显的下降,这对国内的奶牛业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国内的乳品加工企业将会更多地选择使用本地产的生鲜牛奶(湖南大子奶此前甚少使用生鲜奶源,但最近它已跑到福建南平去收购鲜奶),从而将会促进奶牛业的发展,部分地区的收奶价也将会因此而得到小幅的调整。据内地一些同行最新信息返馈表明,自今年8月份起,内地已有许多地方的收奶价格已开始反弹。北京的收奶价已从1.95元/公斤提高至2.40元/公斤,河北省的一些地区已从2.10元/公斤提高至2.52元/公斤,内蒙古的海捏尔地区已从1.90元/公斤提升至2.40元/公斤,宁夏已从1.85元/公斤提升至2.30元/公斤,新疆已从1.95元/公斤提升至2.30元/公斤,武汉已从2.40元/公斤升至2.70元/公斤,西安(东方乳业)已从1.95元/公斤提升至2.18元/公斤,黑龙江(龙丹乳业)已从1.65元/公斤提升至1.75元/公斤。 (二)汽油、糖、包材、添加剂等原材料价格仍会保持高企态势,目前仍未见有半点下降的趋势。乳品加工企业的产品成本将会遇到更大的压力,整个行业的利润将会继续呈下降趋势,今年的行业总体利润可能会有0.5个百分点至1个百分点的下降。 (三)中国乳业仍将保持一个较快速度的发展势头,第一阵营中的伊利、蒙牛两大企业的市场拼争与争雄将愈演愈烈,他们与第二、第三阵营企业的距离亦将越拉越大,此两家乳业巨头本年度的总销售额将会双双突被200亿元大关。也许,蒙牛在本年度的销售业绩将会首次超越伊利,从而实现首次坐上中国奶业老大第一把交椅。 (四)大企业之间更加注重资本的吸纳与投入,由资本决定市场这种趋势,会在2007年有更为明显的显露,一些大企业也会利用资本优势来加大海外市场的扩张和竞争。 (五)所谓的“高端牛奶”仍被一些大企业视为“利润的新增长点”,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跟风、效仿和推崇。 (六)林光常的“牛奶有害论”,将会遭到全国奶业界公开的全面的反击,包括中国奶协及其它医学营养专家在内,他们会有明确的表态和相应的反击措施,林光常这个人在中国大陆肯定不再会象从前那样吃香了。 (七)中国奶品的市场竞争焦点,已从常温奶转入酸牛奶和乳酸饮品;奶业竞争已呈多元性。从市场到奶源到资本,无处不存在争夺的影子。在奶粉市场,不管洋奶粉还是本土产奶粉,都会趁这次全球性牛奶涨价的机会而提价,高端奶粉将亦将会有一番龙虎争斗,但仍为洋奶粉占市场绝对优势的地位仍不可被动摇。 五、几点对策建议 1、政府应高度重视在中国奶业高速发展中,特别是对奶农没有从中真正得到多少利益好处的问题,以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饲养成本上升,奶农被迫卖牛杀牛等这些火烧媚毛的问题。政府要出手和想办法遏制谷物饲料价格长涨不降的现象,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不然,奶农的风险由谁来承担?就目前化解奶农的养牛风险而言,建议政府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直接疗养法”,对奶农给予饲料价格上涨补贴,这样就可能将全国的那1300万多头奶牛稳定、保护下来,而不步今年生猪风波的后尘。这种政府给奶农的补贴,应该将它看作是调节市场和减轻消费者的承受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建议组织业内专家立即开展对所有涉及奶业的规程、法规、标准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疏理,对那些过期的、无法执行的、需要作出重新修订的标准或规程,实施一次“外科整形手术”。该作废的,建议原国家制定部门予宣布作废;该修改的修改;该整合的整合;该从新制定的就从新制定,务求使我国的涉奶法规与标准做到不重叠,实用,可操作,易执行和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3、尽快规范奶牛饲养。建议由中国奶协和国家农业部联手编制、印发《中国奶牛饲养规范守则与手册》,并免费向全国奶农发放,以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 4、尽快规范乳品市场。对目前较混乱的市场秩序,实行重典整冶,对严重欺骗消费行为者、不诚实的坑农者、不公平和恶性竞争者、伪劣产品生产制造者、严重不守行规或不守诚信者,应制定一些严惩措施,例如政府的重罚,行业或媒体暴光等,让这些不良企业完全失去市场地位而难于生存下去。 5、对全国的奶业发展规划和奶业资源布局与利用应从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作更广泛更高层次的论证或检讨。特别是北部草原沙漠区养牧总承受力的从新评估,还有对奶业资源高度向三、几个企业集结而耗能和浪费资源,以及对整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等方面的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