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今后葡萄酒的发展问题

2007-10-10 14:11 行业分析
中国葡萄酒的蓬勃发展确切地说有十年多的时间了,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遭遇了不少的坎坷和寒流,也憧憬过美好的未来。一度,葡萄酒成为我们的希望,也成为新经济下的一种寄托。可惜的是,盲目乐观的葡萄酒企业,因为缺乏真正的危机意识必将遭遇一次严峻的市场考验。

  产区的核心竞争力

  葡萄酒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商品,是一种文化商品产业。既然如此,它首先是一个产业。而葡萄酒的特殊性,必然具有产业集聚的效应。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看国外葡萄酒的发展,例如法国,其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殿堂,使全世界的酒庄都以此为榜样,其酒庄的产业集聚效应是重要的因素。他们在种植上一丝不苟、精心管理,注重微型气候,对采摘过程要求严格;在生产上严格等级划分,严格控制质量,按‘法规’进行生产。酿酒师专业程度高,养护师对酒进行护理,生产基地就是营销基地;在销售上今年卖明年甚至后年的酒,好年份特色酒进行拍卖,每瓶酒的档案资料完善;在文化上主张“少而精”的“精”文化,不为‘量’而牺牲“质”,突出庄园文化、突显个性,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参观、旅游、品尝、存储相结合。而反观中国的所谓庄园,大都是农民种植,企业收购;庄园多为粗放式管理,等级划分也不明确、不严肃、没有统一的标准,多为大规模、无控制地生产;追求‘量’甚过追求‘质’,酿酒技术不到位;在销售上大众媒介广告宣传为主,传播内容多空泛不实,追求短期利益胜于长远品牌建设,缺乏个性,千篇一律,功能单一,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操作手法基本雷同。

  中国的几大产区,企业杂乱无章,绝大部分企业都在模仿、低价倾销。没有制定产区统一标准,更不能形成产区真正的特色。企业没办法,要生存,又没有大的实力,无法和知名品牌抗衡,只能“出奇制胜”,想些旁门佐道。政府职能部门也没办法,因为还要考虑社会问题。中国的政府职能部门所考虑的是两件事:一是招商引资,扩大就业;二是增加税收。在这种思考前提下,怎能将产区办好?产区的规模经营效益出不来,企业也只能依靠自己去发展。这里的隐患不但在于产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问题,也随时面临着产区的“崩盘”:一旦有哪个企业出了市场问题,例如假酒,整个产区将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另一方面,是关于产区的粗暴种植。任何一个产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整体大环境和产区小环境决定的。但一个好的产区能否出好葡萄,还取决于产区种植的管理。一是关于病虫害的控制。我到过黄河故道产区,在实地采访中发现,那的产区病虫害很严重,种植期间,每隔10天必须喷一次农药,雨后必须再喷一次,否则病虫害会严重影响葡萄质量。我国很多产区都存在着病虫害,但产区管理问题令人担忧。二是为了利益而不顾质量。农民管的是我今年能卖多少钱,企业管的是今年能否收到葡萄,这种前提下,质量监控就会弱化,即使产区再好也无济于事,它是一个整体管理的问题。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才到。目前,我们的产业还不成熟.只有各个产区的集聚效应出来了,我国的葡萄酒才能真正上一个台阶。

  行业标准问题

  我们的行业标准总是难产。但是,没有阵痛就没有新生。什么是标准?标准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我们承认制定标准要结合现实情况,但我们的标准一直都是“双轨制”。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讲“人情世故“的国家,非常重感情,这就难免感情用事,所以也就难免浮于表面。标准的制定的确没那么容易、那么简单,国际标准我们还不能立即全面适用,但就连国内标准是否已经推广得很好、落实得很到位呢?我看未必。企业自身的标准依然在大行其道。

  自古以来,没有规矩便没有方圆。是先要规矩还是先要方圆?先有方圆就会没有规矩,只要规矩不要方圆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问题更在于有了一个并不严格的规矩或者有了规矩而没有严格执行,都是会出问题的。

  以前的规矩我们都能理解,但以后不行了。随着和国际市场的不断接轨,我们不能在自己单独玩了,要大家一起来玩,大家玩才是真的玩。一起玩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游戏规则。我们越来越不是规矩的制定者了,谁是?消费者!如果你的规矩不符合消费者的评判,对不起,我们不参加。那时,我们的企业只能迎风流泪,徒叹上天了。

  2008年是我们多么期盼的一年啊!这一年,我们的企业希望能有一个漂亮的收获,赚得钵满盆满。但,国外的众多企业也在筹划着进入中国,这是一个分水岭,对他们而言,2008年是进入中国的大好时机。而2008年以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充分地将5000千年的文化展示给世界,也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展示给世界,用毛主席的话叫“当惊世界殊”!全世界人们都发现,原来中国这么富有,消费葡萄酒这么大方!于是我们成为世界葡萄酒企业的新大陆,他们蜂拥而来,向恶狼一样地蚕食我们的市场。但我们消费市场这块蛋糕的成长还没那么快,但突然多了那么多人来分,于是在眼花缭乱的诱惑面前,消费者选择余地大增,“只要最贵,不要最好”、“只要国外,不要国产”、“只要好喝,不要文化”!

  产品质量问题

  “不是我知道,只是大家都不说”。看来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走向世界了。据海关统计,2006年1—9月,我国进口葡萄酒8758万升,比去年同期增长91.1%,已超2005年全年的进口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酒精度较低的葡萄酒进口增势强劲,烈性葡萄酒进口增势较缓,进口大包装葡萄酒占主要地位,小包装可直接销售的葡萄酒进口所占比重较小。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酒企业从海外进口大桶葡萄酒原酒,在落地后再分装成小包装的葡萄酒出售。同时,进口价格呈下降趋势,洋葡萄酒逐渐用低端品种挤占国内市场。

  这些数字有多少水份,我们不知道。但向来是只会多不会少。国外企业已经先从原料上逐步控制我们了。我们的国产品牌的酒瓶中有多少是装着外国原酒?只有企业自己才能回答!消费者不知道。但,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都接触过很多消费者,我们自己也是消费者,我们很清楚“物美价廉”对我们的意义。我们的很多企业只是做到“价廉”,还不能做到“物美”。只有价廉没有物美,消费者不会买单;只有物美而没有价廉,市场也不会做大。

  营销手段问题

  中国是世界生产大国,是世界“生产工厂”。手机,汽车、服装、鞋等很多行业都在中国生产,但全球100个知名品牌的排名中,没有一家是我们中国的。我们的历史进程使我们的品牌意识低下、营销理念低下。92年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才迎来了大发展的10几年。我们的酒企业特别经销企业,整体的素质都不高,都在摸索中前进。真正对品牌、对营销的理解还需要提高。虽然我们承认国内市场目前的确有些招术有效果,但毕竟不能长久,不能适应真正的竞争。要知道,我们的竞争还没有真正来临。促销战、价格战、注重包装已经将我们的企业领到了死胡同。企业可能投资一个新公司,花了1个亿,但在品牌建设上、精英营销人员队伍建设上稍投入一点都舍不得。可口可乐值多少钱?670亿美元!谁到过可口可乐工厂去看?看看我们企业的介绍,全部都展示其基地的美丽,设备的先进、引进国际名种、酒窖怎样大,有多少个橡木桶,但很少在“营销队伍上”、“组织管理上”上真正投入。顶多招聘一个高级营销老总,期望个人英雄主义的诞生,期盼他可以振臂高呼,可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在战争中,没有军队的战斗力,只有一个光杆司令能打退敌人的雄兵吗?!要不就妄想找一个策划公司,一劳永逸,连营销总监都省了。当策划光环兑下时,老板黯然泪下。谁也不怪,只能怪决策人自己。

  稍稍有点成绩的企业或者经销商,开始盲目乐观了。有钱了,以前的苦日子过去了,所以要谋划进军其他产业或者扩大经营了。但先看看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到底在哪?有没有建立呢?市场份额占了多少?营销队伍稳定吗?组织的管理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强吗?然后再考虑其他的吧。

  在2010年左右,世界知名葡萄酒国家将全部在中国开拓市场,其中法国和中国企业展开大量的合作。同时,法国五大酒庄的产品将全部正式进入中国。其他酒庄的产品也分别在各个区域市场找到了经销商。法国开始使用“葡萄酒外交”,通过宣传推广扩大在国内影响力,并成为中国葡萄酒的首选国家品牌,预计占了5%的市场份额。意大利葡萄酒除了向国内输入原酒外,纷纷在国内出售成品酒,其第一品牌优尼特及其他品牌将加大推广力度,并在全国推广其“物美价廉”的主流产品,销售额将突破5000万以上;葡萄牙国家葡萄酒将以整体打包的方式进行中国,其国内的120家庄园将在葡萄牙帝国酒业的带领下,在中国开设“葡萄牙国家葡萄酒专卖店”,其上海的大葡大美公司,将投入巨资整合国内资源,占领中低端市场。澳大利亚葡萄酒将以品牌入股的方式和中国企业合作,其采用高超的营销手段,和中国最知名的几个大经销企业合作,快速将品牌在终端推出,并利用中国经销商的渠道优势和推广优势迅速建立自己的市场优势。智利的葡萄酒除了成为中国重要的原酒输出者外,利用此便利,知名品牌必将搭顺风车,将国内知名品牌打入中国。而美国、阿根廷等国家也都纷纷挥舞手臂,进军国内市场。西班牙更不用说,其不但扩大在中国的分装线,还将和中国品牌以合资的方式进入终端市场。而国内企业将在内部混战的情况下,无暇顾及,最后只有优秀的大品牌才能抵抗,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严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