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银行设法“装饰”已有的高风险CDO,再行出售

21世纪经济 2011-04-26 14:51 行业分析
在评级机构、产品设计和销售队伍的努力下,劣质资产的CDO风险进一步扩大。 譬如宝石七号大约75%的资产是评
  在评级机构、产品设计和销售队伍的“努力”下,劣质资产的CDO风险进一步扩大。

  譬如“宝石七号”大约75%的资产是评级在BBB或更低的RMBS证券,其中大约33%完全没有投资评级。

  RMBS被评为BB级,也就是不可投资级别,是CDO中的最高风险级别。但是“宝石七号”的三个分层(tranches)被评级机构给予AAA,接下来三个分层也获得了投资级别评级。这些评级让例如养老金、保险基金、大学捐赠基金、市政公债等必须考虑投资安全的投资者也参与购买。

  当时,八位投资者购买了“宝石七号”。8个月之后,“宝石七号”评级下调。到了2008年,“宝石七号”中的全部7个分层被降至垃圾等级,投资者几乎被彻底摧毁。

  2006年9月,德银销售团队经理Sean Whelan发现CDO产品的销售越来越难。这是市场变坏的警告,投行应当停止发行新的CDO。但李普曼发现,新的CDO需求出现了把旧CDO证券嵌入新的CDO产品。

  当时的媒体这样报道:“从2006年中期开始,房价增长变慢,投资者担心这些风险增加的投资,所以银行创造并提供了大部分资金购买新的CDOs。解决了一个问题,但产生了另一个问题。”

  换句话说,银行设法“装饰”已有的高风险CDO,再行出售。

  金融危机到来前的最后一年,CDOs成为高风险CDO证券购买的主力。2007年,67%的夹层高风险的抵押债权由其他CDOs购买,而2004年时这一数字为36%。

  尽管如此,到2007年中期,机构投资者比如养老金、避险基金等开始停止购买CDO证券,投行则把加倍的注意力转向欧洲和亚洲投资者,以及CDO证券的发行人。

  德银通过奖励来激励销售成员,并在欧亚寻找买家,高盛亦在推销产品上不遗余力。

  2007年6月1日,高盛将价值3600万美金的Timberwholf证券销售给一家韩国寿险公司 Hungkuk Life,这家公司对此产品完全不了解。位于韩国的销售人员说,如果可以得到7%的提成,愿意销售更多证券。高盛同意了,说“快做吧”。销售人员于是将价值5600万美元Timberwolf证券销售给这家寿险公司。寿险公司为高盛内部评定每股价值65美元的证券支付了每股76美元的价格。销售后的10天中,高盛一位高级经理Thomas Montag写信给抵押贷款部门负责人Daniel Sparks,称“Timberwolf 完全是垃圾”。

  尽管这样,高盛继续将Timberwolf推荐给顾客。

  2007年6月18日,高盛将价值1亿美元的Timberwolf出售给一个澳大利亚的对冲基金Basis Captial。仅仅16天后的7月4日,高盛称,证券的价值下降,投资者需要提供更多的保证金来维持CDS合约。7月12日,高盛要求再次追加保证金。

  1个月之内,Timberwholf的价值下降了约3.75亿美金,Basis Captial也随之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