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大剧院的定性:“公益性事业单位 + 企业经营”

环球企业家 2011-05-06 16:21 行业分析
三年多前,当总投资26.88亿元、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大剧院正式落成时,很多人担心,其每天20万元的运
  三年多前,当总投资26.88亿元、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大剧院正式落成时,很多人担心,其每天20万元的运营成本,会让它衍化成一个可怕的吞钱怪兽。而国家给大剧院的定性:“公益性事业单位 + 企业经营”,也将其置入到了一个尴尬地位上。

  参照国外剧院运行模式,研究者认为,大剧院在开业前三年,80%的运营资金都需要靠政府补贴。但如今,政府资金只占资金总额的三分之一,且大剧院已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根据最新统计数字,其成立三年多来,每年平均票房达到3亿元,占据了北京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并相当于上海前十名演出场所票房收入的总和。

  当那些老牌剧场大多还在重复上演着半个世纪都不变的经典剧目时,当那些华丽的新兴剧院还在以收场租的方式维持经营时,三岁多的大剧院,已完成了15部自制剧目,并且将持续不断的内容生产和经营—而不是传统的出租场地,作为了核心业务。它们不仅为大剧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图兰朵》首演7场,就收回了全部成本;原创自制剧《西施》首轮演出则回收了90%的成本。

  其实,大剧院自建院之初起就确定要生产自己的剧目。自2008年3月21日第一部制作剧目《图兰朵》上演后,关渤的演出部每年都保持着平均五部剧的产能。如今,《王府井(600859,股吧)》、《托斯卡》、《蝙蝠》、《赵氏孤儿》、《塞维利亚理发师》、《灰姑娘》六部新制作及原创剧目早已列入2011年的演出规划中了。

  然而,这些自制内容的生产费用几乎全部来自大剧院自有资金,上百万元是一部剧的最基本开销。高投入的同时又要保证相对低廉的票价,从演出市场角度看,这样的操作前景似乎并不乐观。另外,比起大剧院2223场的演出总数,181场原创与制作剧目的演出场数,还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费力耗钱去做剧目生产到底值不值?

  自制剧在为大剧院创造经济收益之外,更使其有了与国际知名剧院交流与合作的“家底”。“剧院所邀请的演出水准高低反映的只是其经营水平,而衡量一个剧院艺术水平的准绳则是自身剧目产品。”关渤说。2011年1月25日,《图兰朵》赴韩演出是大剧院出品剧目首次走出国门。此次经历也让演出部的所有人感受到,他们制作的剧目与国际上主流剧院的剧目已经基本处于同样的水准,国际间的交流完全能够在同一个层面上对话。

  而有足够多的保留剧目,为剧院演出的数量和质量也提供了双重保证。创建于1883年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每年甚至不用引进任何剧目就可以撑起所有的演出季。更进一步的是,自制剧目还丰富了剧院的经营权利。引进国外剧目,经营的只是演出权,当剧团离开,剧目也就“消失”了,而自己制作的剧目可以实现多种经营,例如转播、发行DVD、制作衍生产品,或让渡一部分权利给其他演出单位等等。今年3月,已经在大剧院演出三轮的话剧《简爱》,被引进到首都剧场上演时,双方就采用了合作分账的运营方式。

  此外,掌握自主定价权的自有剧还有利于缩短观众与大剧院间的距离。由于剧目完成后,并不需要一次性收回成本,所以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加,票价可以逐渐降低,并形成剧目制作和成本回收的良性循环。目前,大剧院最高票价每场所占份额仅为0.7%,500元以下的亲民低票价则占到了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