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创投界的“Facebook”

环球企业家 2011-06-13 17:05 行业分析
当一个创业者有融资意向,却并不了解资本圈时,可以给包凡打电话。从他那里基本上可以获知绝大部分投资人
  当一个创业者有融资意向,却并不了解资本圈时,可以给包凡打电话。从他那里基本上可以获知绝大部分投资人的情况,几乎所有人他都认识,所有风格都熟悉,所有投资案他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接触。他乐于分享,且表达诚恳,也因此,他本人也是一个颇受欢迎的信息分享对象。某种程度上,他很像创投江湖里的Facebook,一个活的创投社交平台。

  任何与包凡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很容易理解,为何他能够扮演这种角色。包凡生于上海,行事风格却更像北方人的开放和豪爽;职业生涯始于华尔街,却有着本土化的义气和江湖气。甚至他对合作对象也要求爽快、讲义气,他直言,不喜欢特别“鸡贼”的公司,不喜欢过于斤斤计较的“矫情”。

  包凡取得创业者信任的方法很简单。其一,不要欺骗对方;其二,保持长期联系,并提供建议;其三,信守承诺。“但凡做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一定是阅人无数的,不要试图欺骗对方,而要营造长期的信任关系。”包凡说。他促成的大交易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大众点评网和迅雷都是接触了三年,而他与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的交往也持续了四年。即便没有现成的生意,他也会不时与创始人进行交流,提供建议或帮助。

  这样的性格使他很容易交到一帮朋友。不要忽略其重要性—在市场爆发期,这些积累让他能够迅速捕捉到大笔交易,而熟悉的公司一旦有融资需求,也至少会把华兴列入考虑的名单。

  但这种性格在创投圈并不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因此,将之作为包凡深厚人脉的全部原因失之简单。事实上,包凡自己的解释是,因为他足够专注。

  相比于大多数新型投行逐渐偏向回报率更高的直接投资,或拓展业务范围,如数据、会展等业务,包凡自2007年开始一直专注于私募融资。“我不做IPO,也不做基金。”包凡说解释,这样定位的好处在于,华兴资本无论与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是利益共同体—而那些过多关注直投业务或者拥有基金的投行,创业者是他们的要讨价还价的“受资企业”,其他投资者则是需要防范的潜在竞争对手。而更进一步而言,如此定位让他对私募产品的理解,对私募客户(创业者)、投资人的覆盖上会更专业。基于此,定位才是包凡豪爽性格之下,真正能够取得投资者和创业者信任投票的根本。

  现在看,包凡的这一战略得到了回报,但他已不满足于具体达成的交易数额,而是试图重新定位私募“中间人”在资本市场的角色。

  随着私募金额越来越大,Facebook、Twitter这样的硅谷明星已经无需通过上市来募集资金—上市最重要的目的无非是融资和让股东套现,现在私募可以给出与公众市场同等的价格和估值,并让股东套现退出,而公司却无需公开商业和财务信息或承担盈利压力。“以前私募是上市公募的前沿,而现在已经表现出在企业发展一定阶段中,替代公募的能力。”包凡?说。

  在国内,包凡同样感受到这种趋势,2007年就已经有单笔数千万美元的融资、后期进入的投资人愿意接受老股东套现。但直至京东商城最新一轮的15亿美元融资,才让这一趋势在国内真正浮现。

  包凡早在4年前就认定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会成事。在不断的交流中,包凡给刘强东的建议是,京东最重要的事情是跑马圈地,而且是短期内应该把规模和体量扩大,把系统和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让别人觉得无法竞争。但这种角度不适合去上市,因为短期没什么钱赚。如果在私募市场能够融到同样体量的钱,而刘强东本人又没有套现需求,为什么要去上市?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的确也并不急于上市,但2010年初的融资1.5亿美元,已经把估值推到了高点,要在私募市场拿到满意的价格和资金数量并不容易。去年10月,刘曾对包凡说,你给我拿10亿美元我就不上市。

  华兴一位副总在国外一次会议上与DST创始人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相识。当尤里来到中国寻找下一个Facebook时,包凡带他拜访了20多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但随着包凡对尤里了解的深入,包凡认为京东符合DST投资的全部要求:所在市场巨大、平台型公司、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刘强东与尤里不急于要求上市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包凡引荐之下,尤里与刘强东正式接触,不到三个月即宣布向京东投资5亿美元,而该轮总计15亿美元的融资成为互联网单笔最大融资。

  大众点评网在包凡的建议下也选择在私募市场融资,推迟上市。如果没有Groupon团购模式的迅速崛起,点评网已经准备IPO。包凡向点评网CEO张涛建议,如果按照原有轨迹上市,点评能够成为中国的Yelp(美国的实时口碑网站,Google曾出资10亿美元收购,被Yelp拒绝),另一选择是转型Groupon+Foursquare(团购与地理位置服务结合)的模式,前者成立两年多市值已达60亿美元,后者市值也超过10亿美元,市场前景大小一目了然。最终问题变成,如果在私募市场给你融到上市同样估值、同样的钱,是否愿意延迟上市,赌一个更大的市场?4月26日,大众点评网公布的1亿美金的融资给出了答案。

  为京东和大众点评网所做的融资中,华兴资本的角色已经可以类比于承销商帮助上市公司进行IPO。

  京东和大众点评网的共同性—都需要短时间内做大规模,打破细分市场的藩篱—这恰恰也是第二波互联网浪潮里的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微博这三大领域里创业公司的共同点。这意味着,还将有大量的京东出现,他们有资本支持(规模扩张)的需求,但却无法公开资本市场短期利润考核。显然,他们都需要包凡带来可堪公募价格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