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被厂商利益裹挟的中国啤酒市场
国字号为何敌不过洋产品?从生产原料、酿造工艺到口感品质,便可找到答案。 在啤酒生产酿造中,一吨酒大约
“国字号”为何敌不过“洋产品”?从生产原料、酿造工艺到口感品质,便可找到答案。
在啤酒生产酿造中,一吨酒大约需要100-140公斤大麦,占到生产成本的15%—30%。大麦成为左右啤酒生产成本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然而,自2007年以来,我国国内啤麦种植面积的大幅萎缩,进一步加大了啤酒生产企业对洋麦的依赖程度。
面对啤麦成本压力,国内啤酒生产商往往会用酒精转化率低的大米或者玉米等廉价辅料代替。对于厂家来说,减少用量就意味着降低成本。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质检负责人曾对媒体坦陈,“麦汁浓度哪怕高0.1,生产成本都会高很多。”
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国内厂生产商连啤酒花都想省,甚至冠以“降低苦涩感”为说辞。
酿造原料“偷梁换柱”,使得酿造出来的啤酒酒精度逐渐走低,口感偏淡且千篇一律。从11.5°到如今遍地的6°“啤酒”,国产啤酒标准集体失守,国人大众口味已经被国产厂商所裹挟。
与进口啤酒相比,以格鲁特为例,格鲁特酿造方法沿袭1516德国纯净法,其产品细分为“疯狂”烈性啤酒、“征服”黑啤酒、“辉煌”小麦黑啤酒、“荣耀”小麦白啤酒四款。麦汁浓度从11.4°P至16.3°P不等,因原料与工艺不同,四款产品的口味、层次、香气也大相径庭,但口感醇正的品质优势被交口称赞。由此来看,进口啤酒与国产啤酒品质高低已不言而喻。
据统计,国内市场销售的啤酒中九成以上都是淡爽型啤酒。国产啤酒正是在产品标准流失中,丧失了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