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企业蚕食的不仅仅是几瓶茅台和洋酒
全球宏观经济复苏已无悬念,那些被金融危机吓破胆的经济学家,终于不再谈所谓的“二次探底”,而是开始暗自后悔没有在金融危机中,及时抄底被低估的各类资产。于是乎,各路国际资金再次屯兵香港,虎视眈眈中国大陆。可是猛然间,他们发现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似乎变了很多,以往无尽的廉价劳动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愈发昂贵的生活成本和生产成本。
扪心自问,中国会变得像日本一样贵吗?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国际投资者关心的,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关心的。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会在经济学意义上变得“更贵”,本轮金融危机更是加速了中国“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上升。
本周,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图斯(Patrick Artus)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甚至预言中国将在五年到八年的时间内,变得像欧洲一样贵,中国制造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我虽然比他乐观些,但是中国宏观成本增加的走势,确实是不容置疑的。
国际环境方面,由于欧美量化宽松政策和日本大地震,美元、欧元和日元实质性地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以这些国际储备货币计价,上涨趋势不变。中国两头在外的贸易,虽然可以通过提价和本币升值进行对冲,但是毕竟劳动力就业问题在2013年前不会逆转,人民币升值幅度有限。而且,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地升值和提价,都会抬高中国制造的价格,中国不得不变贵。
国内环境方面,伴随着城市化和居民富裕程度的增加,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开始突破“二元经济”的束缚,增加了普通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反过来拉动服务业价格,造成全面的通货膨胀。这种经济现象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它发生在每一个从“温饱”到“小康”的经济体。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经济体、或者说大部分经济体没有在达到小康后继续进步,而是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交易成本上升后的经济转型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迅速占领世界市场,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中国交易成本低的优势。面对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宏观政策决策者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比较优势日渐萎缩的大趋势,如何把一个日益变贵的中国,继续变得民富国强、跻身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将是未来十到十五年的艰巨挑战,有几座不得不翻越的“制度高山”。
如果让我排序,最大最高的山峰,就是垄断企业的低效率问题。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以政府公权力为背景的垄断企业,会通过变相增加企业成本的方式,提高垄断产品的价格,或者要求政府补贴,从而侵蚀整个经济体的利益。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所谓中石化天价茅台招待费问题,就是最好的例证。公众相信,被揭露的问题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换言之,中国可以变贵,但不应该通过这种方式!
解决垄断企业成本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市场的参与,需要媒体的监督,更需要宏观决策者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因为政府垄断是有好处的,除了不可见人的利益输送,在机制上的确能够拓展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短期内对价格和市场的控制。一个垄断企业经营者,即便能力低点儿、效率差点儿,只要听话则瑕不掩瑜。
但是,垄断企业蚕食的不仅仅是几瓶茅台和洋酒,而是整个中国市场对资本的吸引力。逐渐变贵的中国交易成本,根本不是有形的政府之手可以逆转的,切不可迷信道德教化的力量可以逆转市场的方向!如果我们回顾国际经济中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有一只有形的政府之手试图力挽狂澜,但每一次都是市场的力量最后占了上风。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有哪一个决策者在逆市中,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