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胀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牵一发而动全身,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震荡,中国制造亦不能幸免。
通胀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牵一发而动全身,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震荡,“中国制造”亦不能幸免。
林艺的公司主要从事牛仔服装的生产和销售,牛仔布占其原料的绝大多数,他告诉记者,为了节约成本,其公司已经在去年把生产车间外包,但不断飙升的棉价仍然让其苦恼不已。
今年以来,棉花、涤纶短纤等原料价格都坐上了“过山车”。1月7日,国内328级棉价格为27816元/吨,3月25日已飙升至30542元/吨,5月13日回落到24895元/吨;229级棉1月7日价格为28556元/吨,3月25日升至31788元/吨,5月13日收报26901元/吨。
我国棉花1/3依赖进口,而纤维的消费量逐年在增加,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明显。“现在每米牛仔布已经要30-40元,我们的牛仔裤出厂价都已经超过90元了。”林艺表示。
事实上,受通胀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增速正逐步放缓。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累计122.7亿美元,同比增长20.8%,但较上年同期下降18.7%;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累计197.9亿美元,同比增长9.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4.3%。
面对棉价一跌再跌,不少棉企更是放弃接单提前进入产业淡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指出目前纺织工业正遭受的三大困境,“首先是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特别是棉花、化纤等主要纺织原料价格持续走高,甚至出现了剧烈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企业流动资金出现紧张状况。还有,近几年中国纺织行业都出现过阶段性和季节性的用工荒现象。”近年来,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物流等成本大幅上涨,珠三角已不再是加工型服装企业的乐土。在高企的成本压力之下,大批服装加工企业不得不转向内陆地区寻找“新家”。“加快产业转型,提高产品溢价能力成为本土服装企业面临的不二选择。”东莞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潘日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