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追梦60年 四川名山茶产业腾飞崛起

食品产业网 2009-09-23 15:15 行业分析
9月23日讯: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在名山县,茶叶以“一叶之轻”撬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杠
  9月23日讯: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在名山县,茶叶以“一叶之轻”撬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杠杆。

  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名山县蒙顶山五峰之间种下七株茶树,开启了人工种植茶树的先河,从此名山人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26万名山人相信,蒙顶山茶既是大自然对名山的馈赠,也是先人留给名山的珍贵文化遗产,壮大茶叶产业是名山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选择。

  在历史的长河中,蒙顶山茶经历了辉煌,也有过低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发展茶叶生产,在茶树品种的开发利用、茶园建设、茶叶加工技术、茶叶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名山茶产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近年来,名山县委、县政府通过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服务茶产业基础工作,构建产业发展平台,认真组织实施建设好“一城”--中国茶城、打造“一山”--蒙顶山、壮大“一业”--茶产业、做强“一园”--生态科技工业园区、融入“一圈”--成都经济圈等五大战略重点,全力打造“蒙顶山茶”品牌。

  产业发展篇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那是蒙顶山茶鼎盛之时,从那一年起,蒙顶山茶岁岁进贡,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所推崇。

  在此后一段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全国各地茶产业的发展,蒙顶山茶略显沉寂。到了1949年至2009年,蒙顶山茶终于再现发展的辉煌。

  恢复发展阶段(1949--1978)

  时间回到1949年,当时名山县全县种茶面积仅6768亩,产量296.5吨,产值14.83万元。

  其时,名山县为了恢复茶叶生产,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积极帮助茶农开荒种茶。1950年,宣布边茶免税,细茶上税5%,并在城厢、新店、马岭等六个乡镇建立了细茶市场,允许商贩自由买卖。次年,又成立了国营购销机构,以合理价格收购茶叶。1952年,茶农从土地改革中获得经营自主权后,在生产逐渐恢复的基础上,垦荒播种,更新老茶树。四年时间内,垦荒种茶1230亩。因此,到1957年,全县种茶面积扩大到9102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16.91万斤。

  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到1961年,名山县茶园面积又缩减到6000亩。在此期间,名山县委、县政府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组织人员上蒙顶山开荒种茶,两年开荒1129亩,并恢复了蒙顶甘露、石花、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传统名茶的生产。

  到1972年,名山县在“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去面发展”的方针中,结合农田建设,开辟新式茶园,改造衰老茶地,先后建成“集中连片、等高种植”茶园8329亩。同时,开办多个茶场并创建国营茶厂,还在各产茶区配备专职辅导员,向茶农传授科学种茶和茶园管理知识。

  不到三年时间,名山县就改变了上世纪60年代茶产业的落后面貌。到1977年,全县边茶、细茶的总产量达到138.53万斤。

  这一时期,茶叶科技也在不断发展。1951年,蒙顶山永兴寺设立西康省茶叶试验站,茶叶科研人员徐廷军等人首次建成了茶树良种园,在蒙顶山茶树中选出20多个优良单株进行培育。1957年,名山县农业局设置茶技组,1964年改为茶技站,从事全县茶叶技术推广指导工作。

  奋进跨越阶段(1979--2009)

  特点一:大量无粮乡镇无粮村涌现

  1979年以后,名山县茶叶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茶园面积增长、种茶技术铺开,茶叶加工生产、茶叶品质等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

  2008年,名山县茶园发展到26.1万亩,茶叶实现总产3620万公斤,产值达73922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987.6万公斤,产值为49382万元。

  在全县20个乡镇中,茶园面积达万亩以上的有14个。仅茶叶一项就为农民带来人均纯收入194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的49﹪;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2%,茶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23﹪;全县87%以上农户种茶,98%的农村人口参与茶叶产业链。

  随着茶农从茶产业中获得不菲的收入,一大批无粮乡镇、无粮村开始涌现。如今,名山县茶园总面积和农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在全国产茶县中均居第一,茶园单产、茶叶总产、茶叶产值、茶树良种繁育、良种化比例、机械化采摘和加工量均为中国县级序列排名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绿茶第一县。

  除此外,名山已创建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国家星火计划优质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四川省名优茶示范基地县以及四川省“南茶北草工程”蒙顶山茶项目中心区。

  特点二:茶树良种化率提高

  目前,名山县茶树良种化率达92%,茶树良种培育成绩斐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名山县茶叶科技人员选育出了蒙山9、11、16、23号等蒙山系列省级良种。近几年,又选育出名山白毫131、名山早311、名山特早芽213等省级茶树良种,全县选育的省级茶树良种达7个。2005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名山白毫131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成为四川省选育出的第二个国家级茶树良种。

  随着茶树良种繁育规模和水平的提高,名山县每年可繁育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5亿株,占全省无性系良种茶苗生产的90%以上,并销往云、贵、渝、鄂等省市。名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之一,该县茅河乡香水村更发展成为全国茶苗第一村。

  今后,名山县还将以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为依托,按茶树区域引种试验规范,进一步推广适应本地种植的国家级、省级优良绿茶茶树品种,对达到一定经济年限的茶园逐年更新换种。

  特点三:蒙顶山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1年12月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原产地域保护办公室发布第35号公告,批准蒙顶山茶原产地域产品实行保护。

  同月1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北京召开了蒙顶山茶实施原产地域保护新闻发布会。那一天,正是中国加入WTO之日,名山人相信,终有一天蒙顶山茶将走向世界。

  当时同一批次入选原产地保护的还有西湖龙井,形成了东有“龙井”,西有“蒙顶山茶”之势。自从蒙顶山茶获得原产地保护后,就不断有商家冲着原产地域保护这个品牌来名山洽谈茶产业开发事宜。如今,原产地域保护现已更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