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门”会是一个开始吗?
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中,有很多问题总悬在我的心里。其一、在还未查明龙虾与横纹肌溶解症的具体关联因素前,南京疾控中心凭什么就否认“洗虾粉”惹祸,并将责任间接地推给“和人的体质有关”?其二、“横纹肌溶解症”的元凶还未查明,南京为什么急于对小龙虾进行专项整治?难道元凶已内定为小龙虾?其三、卫生部人员到达后,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员说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醉酒、运动过量、药物影响、代谢异常等,这又想表达什么内容?
分析后不难发现,这些质疑都透视出了一个问题:有关政府部门对待食品安全的暧昧态度。就“龙虾门”而言,有关部门急于表明的就是该事件并非食品安全所致,而是消费者自身问题,其目的也不言而喻。这和前一段事件某品牌奶粉的“早熟门”事件极其相似:一些婴幼儿出现乳房增大等性早熟症状,因为他们都食用了某一品牌的奶粉,因此,家长们质疑是奶粉导致。然而,专家会诊后却得出了这些婴幼儿性早熟症状是“假性性早熟”。后来,卫生部也调查、认定,性早熟与某品牌奶粉无关。这样的处理方式带来的结果如何呢?由奶粉导致“性早熟门”的疑云并未因为卫生部的结论而烟消云散,在给公众留下很多疑问的同时,奶粉仍然使人胆战心惊。
无论是“龙虾门”还是“早熟门”,都逃不脱一直以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窠臼,消费者似乎只能充当实验室里的“小白鼠”,用身体“试毒”,出问题了,有关部门才来专项检查,可是“一阵风式”的检查后,市场又恢复如初。难怪公众调侃说: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里,我们认识了硫酸铜;从“三鹿”又让我们知道了三聚氰胺。随后又是毒大米、毒奶粉等等,如果我们再把其中提到的每一件商品标上企业名称,将会更加令人震惊:几乎每年都有一些获得“国家名牌”称号的企业在质量上翻车,难道这就是“中国制造”?我们企业的责任在哪里?
据调查,长期积累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我国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这足以说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非常担心,同时也表明当前食品安全存着的严重问题。要提升食品安全的信度,对于可能危害消费者食品安全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不应当总忙于亡羊补牢上,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唯有长期如此,才能消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否则,无论怎么巧舌如簧也是徒劳。
“龙虾门”会是一个开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