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乳业标准是全球最低的牛奶标准
王丁棉表示,现在国内的乳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是欧美标准的20倍。据了解,卫生部去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欧美标准在10万个左右。新国标还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欧美标准则是3%以上。
王丁棉称这个标准是遭到大企业利益挟持的结果,他称蛋白质标准调低只会对企业有利,一方面企业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另一方面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收到质量低的奶源,更容易抢占市场。
仍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三聚氰胺爆发之初,蒙牛执行董事姚同山就暗示,出口香港的蒙牛比大陆更安全、质量更好。“难道大陆的老百姓的健康就不值钱?”魏荣禄反问时代周报记者。
以蒙牛、伊利领衔的乳业巨头,其安全质量问题却层出不穷。而造成的结果是消费者信心的丧失。数据显示,2010年,进口奶粉9万吨。但2011年第一季度,进口奶粉就达到了16万吨。国外奶粉已占到国内市场的一半。在珠三角,拉着拉杆箱到香港购买进口奶粉的消费者不绝于途。
中国乳业面临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因此,头顶国企光环的中粮被寄望可以改变现状,但似乎有些异想天开。“中粮入主这么久并没看到任何改变,安全问题依旧发生。上游奶源建设也未解决。”王丁棉表示。
陈连芳也指出,中粮改变不了,最多是不违背道德底线。“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政府实行监管,没有严厉的监管制度,食品安全问题没办法解决。”
为此,去年年底政府便开展了一场乳业整顿。最终超过400多家的乳企被关门。“这次重新发证,实际上就是排除中小企业。这样做是不对的,它把企业分成等级,但央企却拥有特权。”陈连芳认为。正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尚未赚回成本,就被清除。据了解,已有多家中小企业寻求解决办法。
在这场乳业风暴中,中小企业无疑成了替罪羊与牺牲者。不断发生的乳业危机,乳业巨头却将过失推脱到中小企业上。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的乳业全都被伊利和蒙牛搅浑了。
政策的过分干预,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小乳企的发展,更涉及到中国的乳业安全问题。“现状是民营退出,国家控制干扰得太多,无序竞争太厉害。”魏荣禄表示。他认为,中国未来乳业的发展必须是多元化的,因此需要中小企业的发展。
但现状是,中小企业发展愈发艰难。6月10日,香港媒体报道,蒙牛乳业总裁兼执行董事杨文俊表示,集团目前持有约60亿元资金,将密切注意国内外合适并购机会。
“只要那些乳业巨头腾出一只手来,牺牲一两个省份的利润,大打价格战,多数企业都支撑不到六个月。”著名营销专家雷永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中国乳业已进入平稳竞争阶段,对于中小乳企来说,再想实现突破发展机会不大。同时,研发人员又大多被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所垄断。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无资金实力去进行产品的革新开发。
但是雷永军也指出,民营乳企的发展也不用过于悲观。消费者的观念已经从注重价格到注重产品质量。只要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实行品牌化经营,或借助资本实行上市,都可获得发展。
石家庄君乐宝乳业就通过与蒙牛合作寻求发展。君乐宝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双方形成战略合作伙伴,蒙牛控股君乐宝,但品牌仍独立运营。“此种合作模式挺好的,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然而魏荣禄表示,近十年,民族乳业受到极大伤害。“真正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只有正确的引导,中小企业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否则,中小乳企不可能拥有未来。”魏荣禄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