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的难点在哪?
这还只是鞍钢的一个例证。如果考察全国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的负担,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完全靠国有企业自身难以完成厂办大集体的改革任务。
《国企》: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的难点在哪?相比1998年的国企改制脱困,有没有新的挑战?
李保民:现在的企业与10多年前相比,在政策和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改变。1998年国企脱困攻坚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国有企业的经营收入、利润水平和实力大大提高,比10多年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时候来解决厂办大集体改革的问题,我们更有能力拿出一些改革成本,解决职工安置和企业改革的问题。事实上,国有资本金经营预算的大部分用于职工安置和企业改制,这也正回应了国企红利流到哪里去的问题。
钱少、钱从哪里来,人多、人向何处去?钱少,钱从盘活存量资产中解决;人多,人随着存量资产的盘活而实现职工充分就业;机制不活?通过产权转让多元化,实现激励和约束机制。
通过实践,可以总结三句话:一、改到深处是产权。二、改到难处是人员。三、改到痛处是转换(经营机制、发展方式)。
改革的难点和核心是职工安置。职工安置的背后是产权。资本是第一推动力,是持续推动力。在改制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人质疑评估不合理、国有资产流失、落入私人腰包等。不过,我们最终要看这种形式对厂办大集体改革、安置职工、促进社会稳定有没有好处。
与十多年前相比,新的挑战是处理厂办大集体资产时,拍买、挂靠、政策划转、MBO、职工持股等产权多元化步骤能不能走的够快。还必须认识到,厂办大集体改革不是把厂办大集体简单地处理掉,而是结合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市场需要,使厂办大集体上一个台阶,向“专精特新优”发展。
《国企》:如何有效推进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改革成本如何消化?
李保民:如何有效推进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应当坚持和完善五个原则。
一是因企制宜、因地制宜。二十多年来,我们企业改革总的原则是实事求是。
二是改革形式多种多样。破产,划拨,外资、民资收购,股份合作制,管理层收购,职工收购,改制成上市公司,特别是十五届四中全会肯定的七种形式都可以实践。
三是依法规范运作。在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依法规范运作,要严格按照程序来走。依法界定企业性质,确认职工身份,资产清查,界定产权和资产评估。
四是民主管理。对产权的界定要充分认识到职工劳动积累的因素。在改制过程中,一定要实行民主管理。比如说企业改制重组方案一定要通过职代会和职工大会讨论审议通过,企业改制重组方案中涉及职工安置的也一定要通过职代会和职工大会的审议通过。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有效推动改革。
坚持方向。处理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则是在产权界定方面朝前看,不要纠缠历史旧账。
厂办大集体是30年以前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也难以拿出有说服力的依据。因此,能不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有利于企业发展原则作价评估?有些兼并重组是否能对本企业职工优先?我们现在有能力承担改革成本了,对于说不清楚的一些资产,能不能在某个时点一风吹,都让利给企业?
这些说不清的资产可以作为集体股,集体法人股或者国有股。国家和地方也可以出一个政策,设定一个时点以前的资产让利给企业。
关键的问题是改革成本如何消化?考虑到历史成因,国家要承担大部分。厂办大集体自己筹一点,主办国有企业出一点,地方财政出一点,大头的中央财政来出。中央财政还将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经济补偿金中央财政补助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