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工厂的问题,正是出在“个别人”身上
除了怕担责任,“很长时间,我们员工加班熬夜,休息少,特别很多部门中坚骨干”。
一直以来,能在双汇集团工作,是漯河很多市民的“荣耀”,因为,在这个河南省地级市里,并没有太多工业企业,除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当地的一个烟草厂,双汇绝对是最好的就业选择——很多一线工人,每月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
在双汇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员工的加班加点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现象,延续至今。“换在过去,对于加班,大家不是愿意,是特别愿意。但现在,不是这种观念了,多少有些情绪了。”一位双汇的老员工老张(化名)这样说道。
在一位长期关注双汇的研究人士眼里,或许上述这类员工的心态,也就使得企业内部对一些已然闪着红灯的问题“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可以说就是通常的‘大企业病’。”这也从一个方面造成了企业的掌控能力有所削弱。
规模的扩大,还带给双汇另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老张经常挺着急的,新招进来的年轻人,有的时候,在有明确的标准之下,即使严格遵行,也未能取得有效的效果。
“我们都明白,这是水平问题。有水平的人即使没有这些标准,也会做得很好,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老张反问,“人不行,怎么讲究执行力?!”
在老张看来,济源工厂的问题,正是出在“个别人”身上。
至善的领先
对于万隆而言,出国是他每年的一项工作。熟悉他的人都说,他的考察,不是旅游观光,而真是一个接一个工厂地跑。哪个国家有肉制品工业,万隆就去哪个国家。十几年下来,全球的肉制品企业,他基本看了个遍。
“老万文化程度不高,但我觉得‘与时俱进’用在他身上最恰当,他的思想观念不像国内企业的一些老板,他希望与国际接轨。”漯河当地一位政府官员评价说。
有趣的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再一次被用来佐证万隆的“与国际接轨”,“老板悟性好,很聪明,国外什么好,就引进什么。这种大手笔在行业内都很罕见!”前述双汇中层说。
从2001年开始,在万隆主导下,双汇先后从10多个国家引进了4000多台套的先进生产设备,从屠宰到肉制品加工,包括国内第一家引入冷鲜肉的屠宰线。万隆很喜欢讲的一个故事就是,有一次,世界肉类协会的秘书长来双汇参观后说,以后中国的朋友要参观肉类工业不用去国外了,世界上有的肉类企业的设备,双汇这边都有。
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万隆总是很骄傲。他甚至将过去10年双汇之所以能保持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主要归因于此:“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的肉类工业,对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对提高劳动效率,对节约资源,对生产安全放心的产品都是非常有用的,我始终认为,我们这一条路走得非常对。”
而前述研究人士认为,双汇能在资源缺乏的河南壮大起来,又是身处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靠管控。这种严格的管控,对内表现在用人,对外表现在经销渠道、经销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