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整个市场,对领头企业有一种‘至善’的要求
双汇设定了鲜冻品、肉制品“以销定产”的销售流程,并有经销商提前打款的相关规定。一位双汇内部人士认为,这种先打款后交货的方式,其实在快消行业并不多见。双汇这么做,有自己的硬气在,更有资金链控制的考虑。“如果没有这个规定,‘瘦肉精’事件后,双汇可能会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
“双汇成千上万的经销商,如果不管理好,成本费用就会很高。包括双汇现在自己做物流,做管理软件,就是希望在每一个细小环节把成本压到最低。”上述研究人士说道,“但这种管控更多是对利润的管控,这是这个低水平行业目前面临的通病。只有企业出了事,有些东西,才会去变。”例如,老张们的前述感受。
对于老张这样的老员工来说,目前最大的感受是,“企业赚钱了,但员工没休息”,“其实现在企业发展到现在,每年少赚几个亿又如何?员工现在希望的是和谐”。
“瘦肉精”事件发生之初,双汇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情会在媒体、市场、消费者那里愈演愈烈。最初的半个月里,一天的损失甚至达到一个亿元。
很长一段时间里,万隆都认为,双汇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的价值。而他认为这个品牌价值,就来自于先进技术、管理和设备,以及产品的质量。
如今,万隆有些困惑:自己一贯的原则是专心做产品,专心做企业,更重要的是,截至3月31日,双汇集团已收到全国范围内政府执法部门对20个子公司的338份产品检验报告,均显示未检出“瘦肉精”。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其实,现在整个市场,对领头企业有一种‘至善’的要求,这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问题,更是社会责任感和产业责任感的问题。仅仅想到有害无害,只做到企业产品好不行,双汇作为行业老大,消费者要求他对食品安全负起责任,要引领一种安全信念。这是它今后应该努力的。”一位观察人士指出。
改制的晕轮效应
某些局限,万隆在几年前已经有所觉察。
瓶颈至少出现在两处:一是内部的组织机构,二是人才的配备。“组织机构我们还是延用过去100亿、200亿规模时的机构设置,现在从500亿到1000亿发展的话,如果组织机构不协调,人才配备不够,那就有问题了。”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在双汇集团内,一些部门是缺失的,例如市场信息部。
在2005年改制前,双汇实质上是一个包括上游屠宰到下游包装、印刷的多家实体公司、多种所有制产权组成的联合体,共有64个实体公司,其中国有独资4家,国资控股9家,国资参股的有20多家,国有资产5.6亿元,仅占集团资产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