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营销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

探秘“郎酒现象”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0-06-12 10:08 行业分析
【背景回放】 2001年1~5月,郎酒销售额下降65%,19月销售收入2.1亿元,当年亏损1.5亿元,累计负债逾10亿

【背景回放】
  2001年1~5月,郎酒销售额下降65%,1—9月销售收入2.1亿元,当年亏损1.5亿元,累计负债逾10亿元,几乎沦为川酒“六朵金花”末位。众多媒体认为:“郎酒将绊倒在WTO的门槛前”。

  2001年10月1日郎酒托管给宝光集团的汪俊林,2002年3月10日,汪俊林正式完成对郎酒的收购。2003年4月,郎酒开始研制新产品,2004年推出“红花郎10年”等,并策动和打造“郎文化”。2005年,郎酒走向发展快车道,从年产值3个亿,酱香型酒不到2000吨,浓香型酒不到5000吨的低谷状态,发展到2007年的13个亿,再到2008年超过20亿,2009年的35亿,8年时间内,郎酒销量增长了10倍,业内外明显感到一股“狼性”的“杀气”扑面而来。

  2010年CCTV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郎酒集团豪掷3亿元,成为央视2010年的白酒行业投入最大的广告主,这个数据还没有包括在央视7套的投入,加上地面媒介等宣传投入,预计2010年的宣传投入将达5亿元。2010年3月21日,郎酒集团全国经销商大会在“成都全国糖酒会”期间隆重召开,全国2000多名经销商及数十家媒体参加,会上提出2010年力创销售收入50亿元的宏伟目标,力争在2012年跨过100亿元销售收入大关。

  自此,业内外人士开始用“郎酒现象”一词描述郎酒近年来的超常规复兴和崛起。

  汪俊林:郎酒不是“秦池”

  “2010年郎酒央视豪掷4个亿”的新闻在业界迅速传播,这个数字比当年“秦池标王”的3.2亿还多一个亿。尽管时隔13年,物价飞涨,数字的概念不可同日而语,尽管郎酒销售业绩节节攀升,但是,一连串的惊呼还是不断传来:郎酒会不会成为“秦池第二”?会不会是空中楼阁,会不会出问题?……

  面对木秀于林的“郎酒现象”,董事长汪俊林在海南召开会议,给郎酒定调子:“限产原酒、加大储藏工程”。汪俊林认为:“2010年是郎酒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机遇的一年,郎酒目前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广告的强大投入,广告对郎酒的品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郎酒未来最具竞争力的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质稀缺的原酒储藏、世代传承的生态酿造工艺和历史悠久的品牌文化,这才是建设‘郎酒大厦’的坚固基石,做不好这些工作,郎酒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单单依靠广告造就的虚假繁荣,会昙花一现,郎酒不希望做‘秦池第二’,也不可能成为‘秦池第二’……郎酒要想跻身中国白酒行业前三甲,必须戒骄戒躁,做好‘三个坚持’:坚持品质为核心竞争力;坚持管理到位;坚持品牌升空和营销落地……”

  汪俊林的“海南定调”,是在“群狼战略”势如破竹,“郎酒现象”处在风口浪尖之上的重要时刻,对“郎酒发展本质”的深刻战略思考和方向把握。有研究人士分析认为,汪俊林接手郎酒以来,不仅塑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狼性队伍”,成功打造了“红花郎”品牌系列,最重要的是,他创立的“狼(郎)图腾思想体系”作为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日臻成熟。如果没有汪俊林“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体系”做指导,郎酒的“烧钱”行为,步“秦池”后尘,也未可知。庆幸的是,汪俊林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所以,在一些场合,他往往会坦然面对一些敏感话题:“郎酒不做‘秦池第二’”,体现了汪俊林战术上的狼性色彩和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今天,郎酒一举一动越来越受到媒体的追捧和业内外人士的热切关注。但是,“郎酒现象”炙手可热的背后,其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此类文字并不多见。本刊研究认为,纵观诸如郎酒等“老名酒”的复兴规律,资本与制度并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有些进入白酒行业的资本甚至成了闹剧,不了了之,资本不是万能的,毕竟是外力,左右不了行业本质。

  郎酒的一飞冲天,同样不是资本的核心作用力,而是汪俊林利用“资本杠杆”抓住并撬动了“白酒行业本质”,在“酱香品质、品牌精神、狼性团队”三股内力上挖掘创新,优化组合,以热情洋溢的专业团队精神“高空做品牌,落地做营销”,精心打造区域样板市场,科学布局全国战略市场,最终一步步实现强大的“郎酒帝国”。

  【“郎酒现象”探秘之一】

  酱香潮起,天佑郎酒——把握白酒行业本质

  建国以来,中国白酒从香型角度来讲,“清香、酱香、浓香”三大主流香型一直主导市场的发展风向和竞争格局,香型的历史与格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巨大关系,是地理标志性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970年代以前,山西汾酒为主导的清香型白酒市场份额占绝对地位,达到70%以上的份额;1970年代至2000年代初,浓香几乎一统天下,达到75%以上份额,而酱香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

  三大香型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演变沉浮,进入2000年代后,浓香开始退热,酱香在茅台的带动下风声水起,而以汾酒为代表的“清香板块”出现“阵痛回暖”迹象。白酒行业“酱香发力、浓香退热、清香回暖、多香分流”的市场格局悄然形成,香型竞争进入“个性时代”。但人们还是发现,三大主流香型中的酱香,以其深厚的底蕴、高端的形象、独特的工艺,当仁不让地彰显出了她的内在魅力,对其他香型构成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甚至传出“酱香威胁论”的说法。

  2002年,“五粮液密谋万顿酱香”的传闻石破天惊,一时舆论哗然(今天,五粮液27000吨“永福酱香”的问世,验证了8年前的消息),人们当时还不大理解牛气冲天的“浓香大王”五粮液为什么要上酱香?2006年,酱香茅台一举冲破多年的低迷状态,价格首次超过五粮液,随后,茅台不断涨价,业绩扶摇直上,势如破竹,对五粮液形成很大压力。2007年被称为“白酒通涨年”,以酱香茅台为首掀起的7轮涨价潮,震动整个行业,尽管人们对高端白酒雾里看花。但是,当人们看到茅台股票越过200元大关,成为中国股市上的“茅台现象”——稳居中国第一高价股的宝座;当人们因为节日断货,总是买不到茅台时,更多人对“茅台涨价有理”的鼓噪投来了宽容和理解的目光,而对“酱香型”多了几分仰视和神往。同年,茅台酒厂投入7个亿,新增2,000吨酱香技改项目,拉开了冲刺“百亿工程”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