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人才聚集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挑一个地方吃饭,聊到一个话题,就能迅速聚拢一批狂热的IT人,饭桌都是技术切磋的场所。”开心网广告架构师孙璐说,“有时,下个楼,就能把两个公司的合约给签了。”
“这种氛围是别的地方无法复制的”。杨建华就经常听到,有人离开中关村到外地去做信息产业、做互联网,但“做着做着,就又回来了”。
作为后来的中关村引进个高层次人才之一,吕建光与中关村管委会的接触,最初并不是因“高聚工程”的评选,而是企业融资困难。2005年成立的国智恒,到2009年时,正处于研发到产业化的关键节点,但1亿元的注册资本金基本花完。在寻求银行贷款无望、几近山穷水尽之时,2010年年初,吕建光求助于中关村管委会。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将中关村的企业定义为创新创业型公司。其最显著的优点是非线性成长有爆发性增长的机会。比如,百度只用了5年就成为世界级企业,而之前它只是一家租房办公的不起眼的小企业,“这是传统产业无法想象的”,但这类企业的弱点也一目了然:轻资产、风险大。
“作为中小科技公司,他只有几个人和一些知识产权,而银行是低风险业务型的金融机构,必须要有抵押品。”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王汝芳说,融资困难往往导致创新创业型科技企业挺不过“死亡谷”。
正是基于辖区内企业的融资困境,中关村进行了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各种探索。从本世纪初持续至今的这场探索,涵盖了企业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投资补贴等一系列改革。
在资本市场层面,中关村于2006年启动“新三板”,为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提供通过股份转让进行融资的平台。北京银行(601169,股吧)等14家商业银行则在中关村设立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信贷专营机构和特色支行,提高风险容忍度。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关村发展集团,以统筹资源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科技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在中关村管委会的协调下,国智恒最终获得5000万元支持,起死回生,还并购了上海的一家企业。这5000万元包扩:中关村发展集团的2000万元委托贷款(其中800万元可获得200万股认股权)、北京市重大项目产业化扶持资金2000万元和北京银行1000万元贷款。
当然,对创新创业型公司而言,银行贷款并非最佳选择,风险投资才是“天使”。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与繁荣完美地印证了这一点。
1993年,中关村声名显赫的技术天才王志东从四通老板段永基手里拿到500万资金创办了新浪的前身四通立方,成为中国本土第一个风险投资案例。彼时,风投在中关村还是个陌生的概念。4年后,当王志东从美国引入真正的风投时,其魔力让人目瞪口呆:4年前还只是500万港币资产的四通利方,身价一下暴增至1625万美元!
也是在1993年,熊晓鸽率领美国风险投资商IDG登陆中国,先后投资了搜狐、携程、百度、腾讯、360这些日后大名鼎鼎的公司。
“风险投资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熊晓鸽说,“如果没有风险投资、没有纳斯达克,就没有中国第一波互联网公司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