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邮箱团队腾讯广州研发中心办公室的一整面墙
“当时只是有这样一面空墙,大家觉得应该画点东西在上面,设计师就画了比较开阔的海和好玩的漂流瓶。当时并没想到将来会在邮箱中做一个相关应用。”QQ邮箱团队负责人张小龙对本刊说道。
漂流瓶是QQ邮箱中广受欢迎的一个小应用,用户每天有3次机会从“海”中捞取载有各种信息的漂流瓶,如果愿意还可以回应对方产生互动。这个在2010年9月上线的应用从立项到完成,前后不到一个月,而且在上线第二天后出现张小龙等人意想不到的火暴状态。现在,这款有点小游戏性质的匿名倾诉应用已从一种瓶子分类出9种瓶子,并从QQ邮箱扩展到QQ空间里。
尽管很成功,漂流瓶的诞生并不是详细规划的结果,而是带有一定随意性。张小龙用《连线》前主编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的观点表示道:“应用放上去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会与海量用户互动,最后会形成什么样的互动结果和群体效应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如果用户很喜欢就是尝试成功,漂流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张小龙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向用户提供有趣和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注意到,如果只是有价值,思路会局限在日历和记事本等纯粹的工具性应用上。“10年前做软件的心态就是用户告诉我们需要什么就做出什么,他们说哪里不好我们再改哪里。但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不是由他们自己清楚表达出来的,而且个人也无法代表群体。”张小龙认为,只有引发群体效应的应用才能带来很大惊喜,日历虽然有用,但可能只有1%的工作狂看中,而且可能是不能出彩的平庸之作。而像漂流瓶这样的带有群体互动性的应用,尝试的冒险程度远大于工具类应用,可能极大成功也可能极大失败。所幸结果算是前者。
事实上,很多网站都尝试过漂流瓶,但都没有QQ邮箱的效果好。张小龙指出,邮箱是存储、中转和回应信息的天然场所,与漂流瓶的性质很符合,又不同于QQ即时通信的特性,同时满足了现代人对倾诉和匿名社交的需求。“做应用难就难在把握东西的精髓。有些应用会叠加很多元素和功能,却抓不住核心。漂流瓶就是简单的捞瓶子,但别人做起来可能就会变得很复杂。要保持这个简单就是考验理解的深度。”曾经有用户反馈,当他走进办公室时发现他的老板也在用漂流瓶,张小龙和他的团队就明白,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除了漂流瓶,QQ邮箱还尝试了整合RSS阅读器性质的“阅读空间”和QQ阅读,将腾讯微博、腾讯网、QQ空间等腾讯平台各处的信息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信息入口。张小龙希望通过QQ邮箱的阅读功能提供不同于微博浅阅读的体验,并希望将来能根据用户喜好实现智能推荐,借鉴Flipboard模式使得纯粹的信息获取能成为有别于腾讯微博和QQ空间、但同样很有前景的一个重要功能。
有探索就会有成功和失败。2009年底,QQ邮箱上线了类似微博的“广播”功能,但很快以关闭告终,因为私密性很强的邮箱并不适合用来进行多边的公开互动。无独有偶,此后谷歌在2010年2月推出整合在Gmail中的Google Buzz,也并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