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盘对白酒营销的真实意义
有人说“盘中盘模式是中国白酒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事实上很多白酒企业也都曾这样认为。至今,盘中盘模式依然风行于中国白酒业。盘中盘的来历及其操作方法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在此不再多说,本文仅就盘中盘对白酒营销的真实意义做一个简单分析。
典型的操作型模式
盘中盘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战略创新已经完成,盘中盘只是对战略的执行,但,恰恰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是战略,而不是操作。
柳传志说:战略层面的创新力一直是中国企业的短板。阻碍白酒企业发展的恰恰是战略创新力的不足。其实中国企业向来不缺乏地面操作的优势。由于中国白酒企业数量巨多,竞争非常惨烈,所以早已练就了一身贴身肉搏的硬功夫。但,毕竟推动一个企业不断实现阶段性大跨越的是战略层面的创新,很多企业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证明。海尔、格兰仕、联想、蒙牛、阿里巴巴、腾讯、娃哈哈、金六福、洋河、郎酒等都深刻体会了战略创新带来的巨大成功。
而盘中盘恰恰是一个操作型的市场开发模式,缺少战略支撑的地面精耕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用了盘中盘模式后并没有太大改观的根本原因。
资源消耗型模式
盘中盘是一种贴身肉搏的地面推广模式,其成功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力投入,投入不同结果完全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用了盘中盘后收获较大,而有的企业收获甚微的原因。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敢于多投入,如衡水老白干、西凤、口子窖等,他们就获得了发展,而一些地方小企业投不起那么多钱,所以并没见什么成效。
那些发展较好的企业本身是由于掌控的资源较多而获得了暂时的成功,却被咨询公司把功劳归结到盘中盘模式上,进一步强化了盘中盘的神话色彩。
由于盘中盘的成功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最终结果是牵制了企业大部分的资源,把企业拖入一条死胡同。随着市场的发展,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地面,而没有时间或精力思考战略创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恶性循环。
大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决策层天天忙的要死,连十分钟的谈话时间都没有,在市场上疲于奔命,而真正需要决策的大创新、大思考却没有时间顾及。不仅自己很累,企业也深受其害,不能获得大的发展。本想甩脱对手,却被对手贴的越来越紧。
真正的创新是战略层面的创新,能带给企业大的发展的也是战略创新。海尔因推出服务驱动型战略体系而摆脱对手的纠缠,一路狂奔至世界第一的宝座;戴尔面对IBM、康柏、惠普的垄断局面,推出服务驱动的直销战略模式,一举成为全球PC老大;金六福稍微在战略创新方面下了点功夫,就把一个毫无“历史积淀”的新品牌做成了全国前几名。
机会主义操作模式
盘中盘是一套机会主义操作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偷袭式的模式,是一种使企业具有瞬时相对竞争优势的操作模式。其成功的前提是对手并不了解盘中盘,此时,企业用资本换时间,以求获取发展。一旦对手也采取了盘中盘模式,那么先使用盘中盘的企业便失去了竞争优势。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以盘中盘为生存资本的咨询公司来来回回总是拿口子窖一个案例来证明盘中盘的神奇的原因。
口子窖是笔者所知的最早大规模使用盘中盘模式的白酒企业,由于其它酒企尚不了解盘中盘,这就给了口子窖蓄能的时间,口子窖切切实实通过盘中盘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酒企使用了盘中盘模式,口子窖的优势也逐步丧失,而后使用盘中盘的酒企也没有获得太多收益,谁都无法甩开谁,谁都不能超越谁,大家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被批量生产的模式
盘中盘模式是一个通用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策划行为,更不是为不同企业量身定做的营销模式,可以被随意的复制,所以我们就看到中国大量白酒、黄酒、葡萄酒企业都在用同样的方法操作着同一套“神奇”的模式。没尝试过的企业抱着崇拜的心情期待盘中盘救其于水火之中,尝试过的企业继续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着。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对于企业来讲,可以说:成功的企业各不相同,失败的企业同样各不相同。不同企业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条件,企业是非常复杂的生命体,不可能用同一种模式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
其本质是通路精耕
盘中盘模式本质上讲就是所谓的通路精耕,而通路精耕对任何一家现代企业来讲都是个常识,只是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操作略有不同而已。通路精耕早已被康师傅宝洁可乐们演绎的炉火纯青,其操作水平远非中国的白酒企业所能比。
也就是说,盘中盘的真正优势不在这种模式本身有什么威力,而是借盘中盘之名构建的终端精细化操作体系。
盘中盘之所以看似有效,是因为虽然中国白酒企业几万家,但具有精细化市场操作能力的却很少,大多酒企的营销都很低级和粗犷,那些稍微有些能力的企业在划定的一个小区域里能获得暂时的比较优势,一旦行业整体营销水平提升上来了,这种比较优势会瞬间消失。近几年盘中盘模式越来越不灵了,正验证了笔者的预测。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白酒业营销的泡沫有多严重,实际上大多数企业的营销水平是很低的。
现代营销战拼的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体系化作战,单单依靠某一个营销手段取胜的时代早已过去。盘中盘作为整个营销体系中的一个具体环节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作用是有限的,人为的把一个战术性方法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不仅会误导企业,甚至会把企业带入歧途。
构建营销体系的综合竞争力需要一个能量来源,而这个提供能量的动力装置一定是战略层面的,只有找到了这个装置,才能赋予营销体系以生命力,营销体系才有了灵魂,才有可能把分散的各营销环节凝聚成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整体。盘中盘作为一个战术行为显然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另外,构建市场攻防体系一定是基于竞争导向的,而盘中盘注重的是具体的操作,是千篇一律的操作,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静态营销行为,既缺乏差异化和竞争性,也不够战略高度,所以,企业把宝压在盘中盘上面是有风险的。
再者,市场竞争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肯定是产品,而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必须依赖战略指导,否则就成了碰运气了。茅台的国酒文化、五粮液的名门文化、金六福的福文化等,都是其产品竞争力的能量来源。盘中盘模式基本和产品创新无关,即使勉强把产品创新拉进去了,也会因其层次不够而难以为产品注入竞争能量,其产品自然也就难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看看应用过盘中盘的那些企业都是些什么产品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由于产品的差异化和竞争力不足,使得这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