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当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新变化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电力设备供应商东方电气(600875,股吧)计划下半年在波斯尼亚新建一个发电能力达30万千瓦的热电厂,合作伙伴为英国能源公司EFT(Energy Financing Team)。无独有偶,今年2月,三峡集团旗下子公司长江电力(600900,股吧)与俄罗斯EN+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在西伯利亚建设装机容量为10兆瓦的水电厂。
除了传统火电和水电外,海外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也吸引了国内企业的关注。中节能已在意大利投资光伏电站;国电集团计划利用旗下龙源电力在美国和南非开发建设上千兆瓦的风电场;大唐集团联合天威保变(600550,股吧)、澳大利亚能源企业CBD Energy,计划8年内投资60亿澳元在澳洲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厂。
“这批能源企业跟原来的不一样,不是把资源运回国内,而是把设备供应出去,带着队伍去建,在电站里还占有部分或者全部股份,电站调试好了之后还要搞运营。”对外经贸大学外国直接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告诉《环球企业家》。这种新模式还包括资源型企业的“油田附近建炼厂、矿山附近建钢铁厂,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后部分直接在国际市场销售”。卢认为,下沉到当地进行资源深加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而以前买资源运回来只是初级阶段。
这种变化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上述央企都在国内大型电力工程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如三峡集团就建造了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而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跃居世界第一,诞生了全球第三大风电运营商龙源电力。这些know how都需要国际化的出口。
“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明显,技术和设备还可以。最后体现出来还是成本比较低。”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马宇向《环球企业家》透露,长江电力在俄罗斯建设的水电站,每千瓦的成本约比俄罗斯其他水电站低1.5至2.5美分。而东方电气在波斯尼亚热电厂的建设成本,仅为另3家西方电力基建公司开出的竞标价格的一半。
对于东方电气这样的设备供应商而言,在海外还可以延长产业链,成为电力运营商,这在国内高度垄断的市场里很难实现。对于矿产企业来说,当地销售也成为一种顺势而为。“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对钢铁和装备工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地加工销售很受当地政府的欢迎。”中国有色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侯厚培告诉《环球企业家》,传统欧美公司还是资源掠夺的模式,而中国企业这样做不仅能够获利,也更容易打破海外对中国的戒备心态。
中国企业的融资能力也是海外合作伙伴所看重的,东方电气的英国合作伙伴EFT就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能够支持电厂三年期项目5亿多欧元成本的85%。国开行为华锐风电(601558,股吧)提供总额为65亿美元的海外投资融资额度。
中国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与当地巨头合作的方式。马宇认为,在能源领域,无论哪国政府都更倾向于本地企业开发。中国企业的机会在于恰好能弥补当地企业在设备上或投资能力上的不足。
当然,新模式不可避免遭遇新的挑战。在这个不充分竞争的市场领域,中国企业必须对当地的政局稳定、法律政策等投资环境有清楚判断。“毕竟不是一个三年五年的事情,一个水电站、风电场都是几十年的事情。合作伙伴跑了或者政府一换合同没法执行了,就要命了。”马宇说。